小博,一个2岁9个月的男孩,被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他没有主动交流的意识,目光对视较少,喜欢独自玩耍。小博在语言方面也没有主动性,自言自语且语言不清晰,导致他人难以理解。当有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他会通过哭泣来表达,而不是通过拉别人的手求助。他对玩水有着浓厚的兴趣。
为了引导小博的互动表现,父母和治疗师利用了他喜欢洗澡和玩水的特点。在小博洗澡时,父母或治疗师会让他坐在装满水的盆子里,并放入玩水的玩具。小博会高兴地用玩具舀水和倒水。这时,父母或治疗师也作为游戏的参与者,模仿小博的动作,用玩具舀水和倒水,尽量与小博的动作速度和倒水高度保持一致。
通过仔细观察小博的表情和反应,父母或治疗师发现他开始跟随参与者轮流舀水和倒水,这表明小博开始主动注意到参与者并表现出互动意愿。为了提高小博的互动兴趣,参与者会跟随小博的主动欲望与他互动,尽量延长互动时间。例如,当尝试把水倒在小博的手上时,发现他的表情显示出不高兴,于是参与者迅速回到原来的舀水倒水的互动方式。
这种游戏治疗的方法不仅增强了小博的参与性和动机,还激发了他对发起游戏的兴趣。在游戏前,了解孩子的喜好至关重要。在小博的案例中,他喜欢玩水,因此游戏治疗围绕这一兴趣展开。通过模仿孩子的行为并伺机互动,父母或治疗师能够观察到孩子的反应,并根据孩子的兴趣变化互动方式,诱导孩子的参与意识和互动动机。
有时,孩子可能会对参与者的表现表示反抗或不满,这实际上表明他们已经注意到并做出了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参与者的退出游戏也是对孩子注意和反应的一种良性反馈。例如,当小博对把水倒在他手上表现出不高兴时,参与者就尽快回到原来的互动方式。此外,当孩子表示不满和反抗时,治疗师同时会说“不”,帮助孩子通过体验明白“不”的意思。
通过这种有目的的游戏治疗,小博的参与性和对他人互动的注意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证明了游戏治疗在孤独症儿童康复中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