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库 专家库 文章库 书籍库 招聘库 视频库
全国自闭症康复机构 自闭症康复机构认证
您的位置:  首页 > 书籍库 > 正文
自闭症书籍筛选共 398 本书籍

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

2024-06-09 14:05 次阅读
 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电子书在线阅读
书籍名称: 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
作者: 甄岳来 李忠忱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05月
书籍类型:国内专著
书籍简介:本系列图书全面检视了孤独症儿童社会性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可能性、有效性。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矫治,要立足社会性发展的根本目标,探寻社会性教育的基本规律,构建社会性教育的操作方法,三位一体,立足家庭生活环境,创设实际问题情景,在解决问题中促进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只要抓住了社会性教育这条主线:只要尊重教育科学,只要持之以恒,孤独症儿童都可以在自己现有的水平上获得显著的康复。

       《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

 本系列图书全面检视了孤独症儿童社会性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可能性、有效性。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矫治,要立足社会性发展的根本目标,探寻社会性教育的基本规律,构建社会性教育的操作方法,三位一体,立足家庭生活环境,创设实际问题情景,在解决问题中促进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只要抓住了社会性教育这条主线:只要尊重教育科学,只要持之以恒,孤独症儿童都可以在自己现有的水平上获得显著的康复。


        甄岳来,孤独症社会性康复教育体系创始人,从事孤独症康复教育研究30多年。在其指导下通过社会性教育康复成功的孩子众多,康复效果不仅在中国,即便在世界上也位于前列,被家长和康复教师们誉为康复传奇。自20世纪80年代首开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先河以来,这一体系对中国孤独症教育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2012年起,她探索、创建了社会融合教育课程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的孤独症康复机构社会性教育教学模式,著有《孤独症儿童社会性教育指南》《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操作指导》等。


        李忠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幼儿心理与教育专家,孤独症儿童社会性康复教育专家。他所创建的“幼儿园多元智能教学法”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名为“李忠忱教学法”

李忠忱和甄岳来合作,依据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结合长期的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孤独症儿童社会性康复教育理论,建立了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教育的基本模式。著有《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操作指导》等。

30年心血凝结,15年畅销不衰

专为中国孤独症儿童家庭打造

独创适合中国家庭的孤独症社会性康复模式

确保家庭生活自理,社会生活自立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介绍并详细解析了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社会融合教育理论方面的合理性、有效性。

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矫治,本书立足社会性发展的根本目标,探寻社会性教育的基本规律,立足家庭生活环境,创设实际问题情景,在解决问题中促进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并加入了青春期孤独症患者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其内容不是为了讲述一个孩子成长的故事,而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获得康复。只要抓住了社会性教育这条主线,只要尊重教育科学,只要持之以恒,孤独症儿童都可以在自己现有的水平上获得显著的康复。


作者简介

甄岳来,孤独症社会性康复教育创始人,从事孤独症康复教育研究近40年,用社会性教育康复成功的孩子,其效果不仅在中国,即便在世界上也遥遥领先,被家长和康复教师们誉为康复传奇。自20世纪80年代其在国内首开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先河,对中国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2012年起,探索、创建了社会融合教育课程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的孤独症康复机构社会性教育教学模式。

李忠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幼儿心理与教育专家,孤独症儿童社会性康复教育专家。李忠忱在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八五”“九五”“十五”规划的幼儿教育课题研究中,所创建的“幼儿园多元智能教学法”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名为“李忠忱教学法”。

李忠忱和甄岳来合作,依据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结合长期的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孤独症儿童社会性康复教育理论,建立了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教育的基本模式。著有《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操作指导》。


《 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书籍目录

揭晓谜底


——还原孤独症康复的真相


什么是孤独症的“康复” / 003


孤独症康复的评价标准 / 005


家庭生活自理 / 006


社会生活自理 / 007


社会生活自立 / 007


家庭生活自理评价标准 / 007


社会角色承担 / 007


社会活动与行为规范 / 008


自我意识 / 008


人际关系 / 008


语言应用 / 009


情绪情感 / 009


生活自理 / 009


智力水平与教育程度 / 010


社会生活自理评价标准 / 010


社会角色承担 / 010


社会活动与行为规范 / 011


自我意识 / 011


人际关系 / 012


语言应用 / 012


情绪情感 / 012


生活自理 / 013


智力水平与教育程度 / 013


社会生活自立评价标准 / 013


社会角色承担 / 013


社会活动与行为规范 / 014


自我意识 / 014


人际关系 / 015


语言应用 / 015


情绪情感 / 016


生活自理能力 / 016


智力水平和教育程度 / 017


正确解读“孤独症康复” / 018


教育康复等于医学治愈吗 / 018


康复等于完全和普通人一样吗 / 019


孤独症康复评价的年龄是如何确定的 / 020


为什么成年以后才能做出终结性评价 / 021


怎样理解三个年龄尺度的相对性 / 023


孤独症康复以后还会退化吗 / 023


到底有多少孤独症孩子能够实现康复呢 / 024


连“家庭生活自理”都难做到,社会性教育还有意义吗 / 025


第二章


谁为康复导航


——探究康复目标的价值


失落目标的训练 / 031


谁为孩子的康复导航 / 034


从这里走出自我闭锁的围墙 / 034


什么是社会性的光辉 / 035


社会性康复教育的主要内容 / 038


社会性康复教育的主要内容 / 038


安全居家与生活自理 / 038


社会活动与行为规范 / 039


语言应用与人际交往 / 041


情绪控制与社会情感 / 042


自我意识与社会角色 / 043


逻辑思维与社会认知 / 044


怎么理解社会性教育内容间的渗透与贯通 / 045


康复目标的价值 / 047


目标为康复领航 / 047


教什么内容由目标决定 / 048


社会性教育适合“低”“重”“典”的孩子吗 / 048


“我的孩子能走多远”:影响康复效果的因素分析 / 050


障碍程度影响孩子的康复效果 / 050


家长的理念影响孩子的康复效果 / 051


形式训练过度影响康复效果 / 052


放大桌面训练影响康复效果 / 053


远离思维培养影响康复效果 / 053


战略战术本末倒置,影响孩子的康复效果 / 054


社会性教育的持续长度影响康复效果 / 055


社会的接纳程度影响孩子的康复效果 / 056


第三章


敢问路在何方


——“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解读


孤独症康复对“社会融合教育”的呼唤 / 061


康复对“社会融合教育”的呼唤 / 061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关系的演化 / 063


“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解读 / 065


“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的特定含义 / 065


“隔离式形式化训练”与“社会融合教育” / 067


理解与操作中的误区 / 069


“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和学校 / 069


“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不等于特殊儿童的集体教学 / 070


“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不等于混合教育 / 071


在水中学会游泳: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的必然道路 / 073


我们应该教孤独症孩子学会什么 / 073


不是动作不协调,而是“社会功能”不协调 / 073


致命的“人际关系”认知缺陷 / 075


从“孤独的我”到“社会的我” / 077


“人际关系”是在“人际关系”中学会的 / 078


是“孩子学不会”,还是“我们没教对” / 078


“人际关系”是在“人际关系”中学会的 / 081


“社会功能康复”切忌舍近求远 / 082


让孩子自己喝到水 / 082


让孩子找卫生间 / 084


“把生活还给孩子”——“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的操作 / 088


“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的操作方法 / 088


生活中的动机、情境和解决问题 / 088


“把生活还给孩子” / 091


“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的操作原则 / 092


交往环境主动创设 / 092


因人施教特殊辅助 / 093


特殊辅助的含义 / 094


特殊辅助的作用 / 094


融入生活随机教育 / 095


循序渐进持久积累 / 096


“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的操作模式 / 097


第四章


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操作指导


——自我意识篇(上)


孤独症康复的两难结果 / 103


 “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 / 103


孤独症康复的两难结果 / 104


孤独症康复的“二难推理” / 104


自我意识,教还是不教呢 / 105


要对孩子说出“孤独症”三个字吗 / 106


孩子越大,家长越难 / 106


迈上“自我认知”的门槛 / 106


绕不过去的“身世之谜” / 107


“你和别人不一样” / 109


“孩子,你有孤独症” / 109


这是一把双刃剑 / 111


“我”本该是“社会人” / 111


“自我”面前的痛苦 / 112


家长的错误操作 / 113


宽容延迟了孩子的“自我认知” / 113


有教无类的“自我意识” / 114


“自我意识”三道关 / 116


“我”了解我自己 / 116


“我”接受我自己 / 119


“我”控制我自己 / 120


在“自我”面前的心理冲突 / 122


“家庭自我”和“社会自我”的冲突 / 122


“自我认知”和“自己接纳”的冲突 / 123


“自我愿望”和“自我能力”的冲突 / 124


“自我独立”和“家庭辅助”的冲突 / 125


第五章


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操作指导


——自我意识篇(下)


“自我意识”从哪里来 / 129


对“自我”的认知闭锁 / 129


“我”从“镜中”来 / 130


用他人评价催生孩子的“社会自我” / 132


评价“物我关系”还是评价“人我关系” / 132


家长和教师应该怎样操控评价 / 133


高频率、及时性评价 / 133


夸张性、积极性评价 / 134


家庭评价与教师评价 / 136


解除思维方式的羁绊 / 139


再说思维方式 / 139


思维方式的羁绊 / 140


重构孤独症孩子的思维方式 / 141


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 142


“孤独症”不再是“我”的秘密 / 145


让“孤独症”认识“孤独症” / 145


何时告知孩子真相 / 146


怎么对孩子说出“孤独症” / 147


高难度、高回报的教育 / 148


第六章


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操作指导


——性教育篇


孤独症孩子尴尬的青春期 / 153


亦喜亦忧的成长 / 153


“长大”未必“成人” / 154


符合社会规范的性教育 / 155


解读孤独症的“性”行为 / 157


孤独症“性”行为的含义 / 157


“性”行为矫正与塑造的特殊性 / 158


孤独的孩子孤独的“性” / 160


被训练忽略的“性”课题 / 160


孤独症“性”快感的来源 / 162


“性生理”与“性心理”的背离 / 163


孤独症儿童性教育操作 / 165


孤独症“性教育”的内容 / 165


修“渠”等“水”的性教育 / 166


孤独症儿童性教育操作举例 / 167


男孩女孩不一样 / 167


你是男(女)孩 / 169


关上卫生间的门 / 171


你要自己睡 / 173


你自己洗澡 / 175


这是女孩的秘密 / 176


等上床以后 / 178


也会有人欺负你 / 179


“性”教育的支点 / 181


“性”的背后是什么 / 181


孤独症儿童性教育操作提示 / 182


第七章


拯救孩子,拯救自己


—— 一路同行的父亲母亲


依然是中流砥柱 / 187


不变的是父母 / 187


康复就是生活中的长征 / 188


“点睛”还须亲子情 / 190


家是孩子康复的航母 / 190


将康复教育进行到底 / 192


一个梦想的颠覆 / 192


重构的人生坐标 / 193


赢了这场心理战 / 195


父母的自我拯救 / 199


情商价更高 / 199


山不过来我过去 / 201


《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前言

读者朋友:


大家好!


《孤独症儿童社会性教育指南》与《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分别于2008 年、2010 年出版,读者数量一直以来在同类书籍中位居前列。那么,2022 年为什么要对这两本书进行修订呢?本次修订对原书做了哪些重要的修改、调整和补充呢?修订后的新书,有哪些特点呢?


一、修订本书的原因


孤独症的诊断与康复已经跨越了两个世纪,它对人类生命质量的威胁恐怕不是短时间能够终结的。孤独症康复的真相到底在哪里?我们一直以来的思维惯性就是满世界去寻找方法,渴望用“灵丹妙法”去治孩子生的“病”,特别是确诊之初的几年,更是如此。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在“治病”这条路上,多少家长越走越远,甚至梦想着 “6 岁痊愈”的人造神话……


然而,总结几十年来中国几代家长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地与孤独症抗争的经验与教训,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终明白了一个真相——孤独症康复的出路,不在于竭尽全力、倾家荡产地去治人生的“病”,而在于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地教生病的“人”、救不幸的家!“方法”重在针对孩子患的“孤独症”,而“社会性教育”则重在拯救患孤独症的“孩子”,拯救承载着孤独症灾难的家庭!


在“幻想—破碎—再幻想—再破碎”的轮回中,日渐觉醒的孤独症康复行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师看清了康复的真相,进而扭转了孤独症康复的思考方向。修订本书正是为了满足更多的家长、教师从中获得社会性康复教育指导的需要。


近十年来,社会性教育自身也在不断地填补着一个个空白。例如:在历史基础上,社会性康复教育完成了从目标、内容、途径、场所到方法的体系构建;经过“社会性教育实验基地”的研究探索,社会性教育创建了“机构社会融合教育操作”的课程模式;十年间的个案积累,家庭社会性康复教育线上、线下一对一入户评估、方案制订及操作指导日臻成熟;为机构社会性教育课程构建、课程改革服务,“现场/ 网络一对一社会性教育课程执行督导”试验成功;极具挑战的适应大龄孤独症学生的生活功能课程及社会融合课程的教学已经初具规模……通过修订,补充社会性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新进展,将更有助于读者学习、实践社会性教育的落地操作。


继一代、第二代家长之后,近十年来,第三代孤独症家长几乎都曾热衷追随孤独症康复的“国际化时尚”,幻想去用外来的方法治好自己孩子生的“病”。他们多方尝试之后,终与社会性教育结缘,学会了用社会性去教生病的“孩子”,这才让更多家庭的孤独症康复之路越走越亮、越走越宽。越来越多的家长从此扭转了康复的思考方向,他们中每个家长、每个家庭的历程与收获无不感人至深,对后来者启迪深刻。修订本书,只为启发更多的家长,如果您跟着“方法”走到山穷水尽之时,不要忘记“社会性教育”会让您转向柳暗花明之路。


又十年过去了,作者本人也在平凡中续写着自己不平凡的人生故事。年过花甲,与十年前相比,沉淀下来的孤独症康复思想更为丰富、更为深厚、更为精准、更为凝重。修订本书是为了让读者在孤独症康复的江湖之中,再度确认“说真话,讲科学,凭良心,为孩子”的社会性康复教育的价值观。


其实,何止如此,这一价值观更应该被中国孤独症康复行业确认!


相关文章

ARTICLE 更多

相关资讯

NEWS 更多
自闭症机构查找
平台服务电话: 400-100-7156
你好自闭症康复网 致力于打造自闭症门户网站 如果您有合作需求 请微信扫描二维码添加好友

Copyright © 2016-2025 西安魔立方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保留一切权利 丨 陕ICP备13003440号-8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高新一路创新大厦6楼N60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