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9北京小汤山医院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
当儿童出现激烈的问题行为时,周围的成人会尽力制止。但是,对于激烈的自伤行为或他伤行为的处理很有可能对儿童本身或周围的人造成伤害。而且,持续减少激烈的问题行为,养成并维持适当的行为是难以实现的。本个案以课程修改问题行为出现的前兆等为着眼点,对出现激烈问题行为的儿童进行干预。通过使用这2个方法,为对象儿童以及其周围人群营造物理风险相对较低的环境,并在其中以培养儿童新的交流行为为目的进行支持。
一、行为的改善案例儿童的简介
对象儿童是就读于小学智力障碍特殊班的9岁男孩。4岁时,在幼儿园出现用力击打自己头部的行为。对象儿童的母亲虽然从幼儿园老师处听说了孩子的自伤行为,但并不知道具体的原因。之后在家里也出现了自伤行为,进入小学以后这种自伤行为也持续出现。对象儿童的自伤行为以及对他人的暴力等他伤行为,几乎每天都会出现。
二、行为的改善案例干预方法
1.评估:
(1)与对象儿童的班主任、母亲面谈及学校、家庭中出现的问题行
为记录
(2)与对象儿童的班主任、母亲面谈及学校、家庭中出现的问题行
为记录的结果
(3)在实验室进行直接的行为观察
2.干预方法:
课程修正法:通过改善活动内容或目的、时间表、提示方法等来促进对象儿童形
成所期望的行为的思考方法和手法。
三、行为的改善案例总结
通过本个案可以看出利用前兆行为十分有效:即使面对以前即将引发激烈的问题行为的情况,也能够不采取问题行为而解决问题,为对象儿童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另外,关于学校方面的支持,与班主任的定期会议对于支持内容的变动、改善等也非常有用。然而,因为没有对自伤行为、前兆行为进行实验性的分析,所以无法明确这些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加之对象者只有一人,也无法证明其普遍性。再者,对于变数相关的记录方法也没有考虑周全。在今后的研究中,保障学校方面资料数据的信度,全面记录前兆行为,为明确前兆行为和自伤行为之间的关联做好充分准备,为有问题行为的人群开发更加柔和的干预方法等是十分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