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并伴有感知觉、情绪、情感等异常表现。
语言与交流障碍是孤独症的重要症状,是大多数儿童就诊的主要原因。
语言与交流障碍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多数孤独症儿童有语言发育延迟或障碍,通常在两岁和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
在2~3岁以前有表达性语言,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终身沉默不语或在极少数情况下使用有限的语言。
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和表达运用能力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障碍。
患者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年幼时即表现出与别人无目光对视,表情贫乏,缺乏期待父母和他人拥抱、爱抚的表情或姿态,也无享受到爱抚时的愉快表情,甚至对父母和别人的拥抱、爱抚予以拒绝。
分不清亲疏关系,对待亲人与对待其他人都是同样的态度。不能与父母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患者与同龄儿童之间难以建立正常的伙伴关系。
例如,在幼儿园多独处,不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耍;看见一些儿童在一起兴致勃勃地做游戏时,没有去观看的兴趣或去参与的愿望。
患者对于正常儿童所热衷的游戏、玩具都不感兴趣,而喜欢玩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如一个瓶盖,或观察转动的电风扇等,并且可以持续数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而没有厌倦感。
对玩具的主要特征不感兴趣,却十分关注非主要特征:患者固执地要求保持日常活动程序不变,如上床睡觉的时间、所盖的被子都要保持不变,外出时要走相同的路线等。
若这些活动被制止或行为模式被改变,患者会表示出明显的不愉快和焦虑情绪,甚至出现反抗行为。患者可有重复刻板动作,如反复拍手、转圈、用舌舔墙壁、跺脚等。
在孤独症儿童中,智力水平表现很不一致,少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
国内外研究表明,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智力测验,发现5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为中度以上的智力缺陷(智商小于50),25%为轻度智力缺陷(智商为50~69),25%智力在正常(智商大于70),智力正常的被称为高功能孤独症。
模仿是孤独症儿童学习的重要课程。 在任何一个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模仿技能的发展都是一个必要的基本组成部分。 孤独症儿童学习模仿具有特殊的困难,因此必须从一开始就要教给他们模仿技能,从而把他们迟缓的或怪异的行为方式纳入正常的学习模式中,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发展出我们所需要的行为方式。 模仿能力训练的内容包括:操作物品模仿、动作模仿、声音模仿。训练最好从粗大动作的模仿开始。对于没有语言的孩子,从动作模仿逐渐进入到声音模仿是比较容易成功的。 模仿能力训练的方法及程序: 发指令→示范→辅助→鼓励 举例如下: 目标: 通过模仿能够摸三个身体部位 方法: (1)与孩子对面坐下,做任何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活动。 (2)一旦孩子看着你,马上说:“某某,摸鼻子。”同时用食指摸自己的鼻子。 (3)如果孩子没有反应,那么你在摸自己鼻子的同时,用另外一只手拿着孩子的食指摸他的鼻子,并立刻给予鼓励他(例如:微笑、表扬、给一个可以吃或玩的东西)。 (4)重复这样的过程,直到他在没有辅助下能够始终如一地作出反应。 注意: ①每一次,在你摸自己的鼻子,说:“某某,摸鼻子’的时候,确保孩子看着你。 ②无论什么时候,他做出正确反应都要给予奖励。 ③在孩子对你的指令反应90%以上都正确后,按照下面的顺序:头发、嘴、眼睛、耳朵,一次摸一个身体部位。 学龄前是儿童粗大动作发展得最快的阶段,粗大动作训练的难度并不很大,只要在生理成熟的基础上,着意训练就可以收到效果。 未经训练的孤独症儿童一般从粗大运动6<训练开始,然后再慢慢地展开全面的训练。 粗大动作训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俯卧、独坐、爬行,站立(双脚/单脚)、行走(自如摆臂)、上下楼梯、跨(跨障碍)、踢(球/沙包)、跑、跳(双脚跳/单脚跳/跳绳/跳过障碍)、蹬(小自行车/滑板)。 上肢的训练内容:手臂的屈伸、投掷、推(球/沙包)、拉等。 粗大动作训练的主要方法: ①示范。 ②手把手地辅助。 ③强化训练,保证质和量。 举例如下: 目标: 独自做前滚翻 方法: (1)先让孩子好好看几次示范,然后教他前滚翻的方法。 (2)让孩子把手平放在地板上,把他的头压低,以便让他用颈背翻滚。帮他抬起腿翻过去,逐渐地减少帮助。 (3)让孩子摆成前滚翻的姿势后,告诉他用双脚使劲蹬地板。滚翻得比较好或很好时都要表扬他。 (4)用凳子或枕头把垫子摞起来,让孩子趴在上面,头及肩从垫子的一端吊挂下。一边帮他翻滚,一边说:“翻过去,翻过去。”做得好就表扬他。 粗大动作训练不一定要买很多感觉统合的教具。很多项目无需特别的教具,如跨障碍训练,摆个小盒子、小箱子即可。 精细动作涉及手和手指的活动。 它是发展生活自理能力,画画、书写以及职业技能的基础。双手动作发展迟于躯体动作发展,他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加以随意控制。 不能使儿童过早地或过长时间地进行小肌肉动作训练。 孤独症儿童精细动作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抓握(大把抓豆/握紧拳头)、对指捏(捡豆/夹葡萄干)、协调(双手的动作:穿珠、插雪花片……)、技巧(折纸、粘贴、使剪刀、用笔画画、写字)。 精细动作训练的主要方法: ①示范。 ②任务分解(把复杂的动作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步骤,一步一步的教(比如折纸)。 ③手把手辅助。另外注意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举例如下: 目标: 用剪刀随便剪东西 方法: (1)教孩子正确地用手指拿剪刀。先用手握住孩子的手,教他用剪刀。开始时,先剪断细长的纸条(横剪),孩子剪得好就表扬他。 (2)用剪刀剪纸边,每次剪一剪子,剪成装饰用的穗子。 (3)如果孩子使不好剪子,可以让他用夹子把水果糖或软糖(再小一点的葡萄干)一类食品从一个容器夹到另一个容器里,反复操作。 (4)孩子刚开始剪的时候,你拿着纸让他剪。再渐渐地让他自己拿着纸剪。 训练内容非常多,但各项技能又很具体,家长们若把每一次任务按照发展顺序分解成一个一个小步骤就容易把技能教授给孩子。 对于没有口语的孤独症儿童来说也可以全面开展。 语言不是进行所有认知任务的先决条件,但语言理解将会促进像配对、分类、排序等这些操作技能。 认知训练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当广泛。总体看包括教孩子认识事物和人,了解自身,认识数,理解语言,手势和象征性符号等,不同智力水平的孤独症孩子有不同的教育适应,最终的差异还是相当大的。 一般把认识某种事物的认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把视觉刺激和名称联系起来。比如认识红蓝两种颜色。出示红色时,就说:“这是红的”;出示蓝色时说:“这是蓝色的。”然后,就把这些有色的东西(可以是积木/卡片)放在孩子的面前,好让他们看见。 第二阶段:指认(即认识相应名称的物品)。对孩子说:“给我红的”;然后说:“给我蓝的。” 第三阶段:命名(即记忆相应物品的名称)。给孩子看一件红色的物品,问他:“这是什么色?”他应该回答红色。 这几个阶段就是看和听、指出和说出,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不同目标,不都是在同一教学时段完成。但是上一阶段是完成下一阶段目标的基础。 举例如下: 目标: 指认长短物品 方法: (1)从家庭用品中收集一些长和短的东西,如筷子、喝饮料用的吸管、尺子和袜子等。 (2)把一支长的和一支短的铅笔放在孩子面前,让他指出长的一支,说对,就奖励他。 (3)让孩子模仿画长线和短线。你一边说长的、短的,一边让孩子模仿画长线、短线。 (4)教给孩子哪些是长的东西,哪些是短的东西。告诉孩子室内的某些东西是长的还是短的,然后问孩子:“这是长的吗?”“这是短的吗?”让孩子指认。 (5)找些长度不同的铅笔、筷子、木棍、火柴棍和牙签等做,游戏。用一只手分别握住长的或短的物品放在背后,让孩子猜短的在哪儿,用同样方法再猜长的在哪儿,也可以挡住长的一部分,让他猜哪个长。猜对了,就给与奖励。 由于每一个孤独症儿童的语言障碍程度不一样,所选的训练目标也不尽相同。 语言训练的目标包括:①开始发音。②单词的表达。③短语。④社会性反应。⑤活动和事件的描述。⑥问问题。⑦社会性对话。⑧主动表达、发表意见等等。 对于完全没有口语的孤独症孩子来说,要学习语言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①模仿能力。 ②记忆能力。 ③理解能力。 ④有表达需要的动机。 ⑤开始对面部表情、声音及唇部活动感兴趣。 这部分孩子的语言教学可以采用手势语与言语联合使用的方式。 语言训练应把日常生活的场景作为主要的教学环境。做到随时随地、就地取材、反复练习,生活中学,生活中用,只是一些基础技能要在课堂上教授。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家长们在选择每一个特殊的语言目标时,都应是为了适应孩子某种特别的交往需要。 例如,首先交给他那些他将要使用的单词句,以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首先选择的单词句都不一样。这个孩子可能是“饼干”和“葡萄干”;另一个孩子可能是“出去”。每一个教学技巧要考虑到不同孩子的兴趣。 例如,一些孩子喜欢唱歌,就用唱歌的形式把语言内容表达出来;有的孩子喜欢身体运动,那就在活动中去教他说话;有的孩子喜欢图片,那图片就是最好的语言训练材料。 语言训练的主要方法:①示范。②塑造。③强化。 举例如下: 目标: 说“没有了” 方法: (1)当孩子吃完饭后,对孩子说:“没有了”,并鼓励孩子跟着你反复说。如果孩子说了,就赞同地说:“对!牛奶已经没有了!” (2)利用孩子喜欢的玩具,跟孩子一起做游戏,把玩具藏起来,过一会儿对孩子说:“没有了”。鼓励孩子反复说:“没有了。” (3)有人从屋子或家中外出时,对孩子说:“出去了”,让孩子重复说。孩子如果跟着重复说,就称赞他。等他能重复后,有谁出去时就问他:“爸爸哪儿去啦?”“某某哪儿去了?”鼓励孩子说:“出去了!” (4)孩子能主动地说出“没有了”,就鼓励他把“没有”与其他词语连接起来。示范给孩子:“小明,牛奶(爸爸、球等)没有了!”然后再问:“什么没有了?” (5)把物品藏起,对孩子说:“没有了。”然后当孩子说“还要”时,你再把物品拿出来给他。 (6)在玩“藏猫儿”游戏时,用简单的隐藏方法表示“没有了”。让孩子说:“没有了!”“在这儿!”你用手遮住眼睛说:“小明没有了!”放开手之后让孩子说:“小明在这儿!” 对小年龄儿童来说,社会交往技能训练主要从培养社会性游戏技能、社会性互相交往技能入手。 社会性游戏技能训练包括: 与人和物的接触;操作物品的技巧; 遵从简单的游戏规则(等候、排队、轮候); 参与假扮游戏; 接电话; 独立完成任务。 社会性互相交往技能的训练应包括: 与人接触的正确方式(对视、呼叫反应、接受别人的亲近); 社交沟通的能力(表达需求、愿望、遵从指令、请求帮助、征求意见、表示意见、交换信息); 建立适当的社交反应(表达感谢、亲热、反对、自我控制、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理解他人)。 举例如下: 目标: 等待按顺序参加游戏或比赛 方法: (1)到公园或广场去,让孩子看看那里的孩子们按顺序排队等待着玩滑梯的情形。 (2)3个孩子一起玩儿滚球和接球游戏。 (3)进餐时,不要先将饭菜盛在每个人的盘子里或碗里,而要他们轮流取自己爱吃的饭菜。让孩子等到轮到他时,自己去领取。 (4)奖励孩子按顺序玩或办其他事情。 (5)让孩子玩跳房子、跳皮筋儿、玩纸牌等游戏。在与全家人一起玩时,也要口头指示他与其他人一样按顺序进行。有时也可创设环境让孩子第一个轮到。 注意力短暂、易分散,是孤独症儿童在学习中最突出的问题。 注意力的形成和发展与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关,也与后天的教育有关。 因此,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来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注意。 1.培养儿童关注周围世界的行为习惯 要想改变儿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行为习惯,教者就必须有一个强烈的教育意识。善于引导儿童去听、去看、去触摸周围的世界,而绝不能对他的行为“熟视无睹”。 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你无论给他什么东西,首先要叫孩子看一看,摸一摸。你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起床、穿衣、洗脸、吃饭),要一边帮助孩子,一边要求孩子注意正在进行的活动,而不能让孩子像个小木头人一样任凭你伺候他。 在外出的各种活动中,你要带着巨大的热情去诱导孩子,帮助孩子观察周围的人、物、发生的事情。他不懂,你可以讲给他听,并拉着他的手去指、去触摸。也可以带上他学习过的卡片,在大背景下去配对,去辨别他已经初步了解的事物,慢慢养成孩子关注周围世界的行为习惯。 2.利用无意注意去发展有意注意 孤独症儿童的无意注意(没有自觉目的的注意)好于有意注意(有自觉目的的注意)。 比如,他会长时间地专注于某项活动(如看旋转的物体)或玩他自己的游戏,或者特别钟情一件依恋物,但却很难让他有意识地去注意人或某件物品。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儿童喜欢的物品(包括食品),用条件交换的方式(如果服从,就可以得到喜爱的物品)去引导儿童注意学习目标。 在他注意力集中的瞬间发出指令,使他马上注意学习目标(人、物、活动)。做出正确反应之后,立即给与奖励。 上课开始,用他喜欢的物品去调整情绪。下课后,又把那些物品作正强化物奖励给他。 对于理解力较好的孩子,则可以采取事先许诺的方式,告诉他,做好了事可以得到什么,去帮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3.充分利用桌面活动 所有桌面的活动(如穿珠、插片、涂色、辨glj、配对、分类)都具有训练注意力的功能,只是要充分利用它们。 在训练中,教者要手疾眼快,看到孩子的注意力分散了(东张西望、懒洋洋地做),要马上调整。 除了言语辅助,说“看着’’外,更大量的是需要用身体“辅助”,用手扶正他的头,或敲一下他的手背,还可以用手指敲一下桌子、指一下学习材料来提醒他。 4.设计训练注意力的活动、游戏 与注意力训练有关的活动有:追踪移动的物体——气球、泡泡、滚动的球;寻找被藏起或被掩盖住的物品;投球、套圈、打保龄球;走迷宫等。 感觉的“偏好”和感觉的“厌恶”是孤独症儿童感知觉发展方面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去帮助他们。 1.运动训练课可以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觉异常,感知觉的发展有赖于儿童动作(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的充分协调发展。 除大动作中的爬、走、跑、跳、投掷,及精细动作中的手腕、手指活动的多样性,扩大了儿童的听觉、视觉、动觉、触觉的感知范围,使儿童获得了多方位的丰富刺激。 在动作训练过程中,教者要有很强的意识去引导孩子注意看人、看物、看各种学习材料,引导孩子注意听指令并作出正确反应,逐渐地使他由被动地感知刺激物到主动自觉地去注意刺激物。 多项动作协同配合的动作训练非常重要。比如,拍球、双脚踩直线走、跳绳、骑三轮车、游泳、滑旱冰等项活动。 2.设计专门的课程,改善感知觉的发展不足。 为视觉注意变换太慢(长时间地凝视无关刺激物)的儿童设计近距离、远距离地扫视熟悉物品,并一一取来放人指定地点的课;为视觉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设计找物品,把物品藏起来或掩盖起来、玩镶嵌盒的配对,玩拼板活动等课程。 听觉训练的课程可有两个部分:听觉辨别(理解声音的意义)训练及听觉记忆训练。 听觉辨别训练的课程有:声音(动物叫声、交通工具声)及物体(动物及交通工具)的配对。 听觉记忆训练的课程有:感知和差异(数量的差异、轻重的差异)的声音(击掌和敲木桌面),让孩子听后模仿;重复数字(由少个到多个)、短语(这是针对语言能力较好的孩子)。 改善触觉异常的课程可选择多种质材的刺激物(如羽毛、海棉、刷子、水、沙子)来接触孩子的手、脚和腿以及他的身体其他部位,以游戏的方式进行,以此增加孩子对触觉的敏感性。 3.有意识地进行感觉“适应”训练。 对于孤独症儿童感到“厌恶”的听觉、视觉及触觉刺激,如果采取一种连续强刺激的方法,可能对改善感觉异常有帮助。 比如,孩子怕人声喧闹的环境,就经常带他去那种环境;孩子怕洗淋浴,就经常试着给他洗淋浴;孩子不喜欢人的触抚,就经常去抚摸他的身体各部分。 各种刺激的连续作用可使孩子这种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从而逐渐适应各种刺激。 孤独症儿童有很多问题行为,有些问题行为是孤独症儿童所特有的,比如人际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及特异的兴趣与行为,问题行为则并非孤独症儿童所特有。 导致儿童问题行为的因素很多,发育迟缓、孤独症病患、教育处理不当、身体不适及环境,都是我们在分析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时应注意考虑的因素。 主要原则 方法在家庭训练中还可以科学地应用下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