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起病于婴幼儿时期,是一种严重的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重复刻板行为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之一。目前刻板行为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上治疗仍以行为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为主要治疗手段。
刻板行为,是一种重复的、固定的、无明确意义的某种行为。通常,这种行为被打断时,会引发强烈的情感冲突。
按照刻板内容的不同,可以把刻板行为分为以下几种:
图源网络,仅作科普分享
比如反复甩手、反复玩手指、反复摇晃身体、打头自伤等肢体动作的刻板。此类刻板行为最为简单。 比如,积木必须搭成一条线,数数必须从1到10不能从中打断,讲故事只讲同一个,必须沿着同一路径回家等;游戏玩熟练之后,拒绝更改任何规则。此类刻板行为具有一定的思维秩序性。 简单的如重复同样一句话(有自言自语的性质),唱同一首歌;复杂的如只能表达打开,什么都是打开,拿起苹果叫打开,画画也叫打开。此类刻板行为表现为不能灵活运用语言,句子组织能力弱。 对声音、触觉、味道、视觉或嗅觉刺激的过度反应或欠缺反应。
家长要找出孩子刻板行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孩子有强迫症、焦虑症,还是孩子在调节自身的状态。
如果孩子的刻板行为没有影响到正常生活,家长不必太过焦虑,随着孩子自闭症症状的改善,刻板行为会减轻甚至是消失。
如果家长不断给孩子压力,让孩子认为自己的刻板行为不对,加深孩子对刻板行为的感知,反而会让症状加重。
可以在孩子固定的活动中,逐渐地加入其他的事情,培养孩子适应变化的能力。
例如,孩子每天都要玩游戏,家长可以让游戏变化起来,不要每天都玩一样的,玩游戏的地点也可以逐渐的变化,陪伴孩子玩游戏的人也可以变化,玩游戏的时间也可以变化。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灵活地加入一些小的变动,比如孩子每次回家都是坐固定的电梯,可以用孩子感兴趣的物品,吸引孩子坐另一个电梯回家。
如果孩子难以改变固定的行为习惯,可以加强孩子做出改变的动机。
例如,当孩子在玩积木的时候,让孩子再去干一件别的事情,如果孩子始终不愿意,就用孩子更感兴趣的玩具,或者零食吸引孩子做出改变。
如果家长总是用重复活动流程、重复的技能来达到最后的结果,孩子会比较容易就掌握这个固定的流程。
这样以结果为导向的做事模式,会剥夺孩子过程中试错和总结经验的机会,还可能会加重孩子原本就有些刻板的行为。
如果家长总是做出一些重复的行为让孩子模仿,许多儿童很难发现变化情景中的一般规律,以及规律中出现的变化。
所以家长就需要从同一事物的多个方面来教孩子,让孩子体会到细微的差别,如果只是重复一个方面,会让孩子更容易形成刻板行为。
如果孩子的刻板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建议家长带孩子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尽早进行干预训练,改善孩子症状,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注明:本文图文素材整理来源网络,仅用于公益科普和学习参考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