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8宁波奥斯汀融合学校宁波北仑区高田王街
孩子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不跟其他小朋友玩,怎么办?
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时总是打别人,怎么办?
孩子总是自言自语、眼神飘忽,怎么办?
是家长们普遍烦恼的问题,他们很难读懂别人的情绪,不善于处理模糊的社交信号,不能理解行为规范,这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困扰。
家长通过游戏或者生活情境来教会孩子社交,既能随时随地开展训练,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庭成员分工负责,在室内、户外、儿童游乐场和公园、动物园等环境中和儿童一起,设计各类亲子活动:
玩具游戏(搭积木、开小汽车等)
社交游戏(躲猫猫、挠痒痒、举高高、讲故事等)
外出游玩(逛公园等)
体育运动(拍球、游泳)等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
须注意要根据每一个孩子的症状、缺陷以及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设计玩具种类、物件摆放、游戏类型、学习训练内容和活动顺序;在日常生活活动中随时随地开展干预训练。 把儿童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的每一个阶段都纳入到干预过程中,最终达到“生活就是干预,干预就是生活”的境界。
家人要特别珍视儿童偶尔出现的恰当主动交流行为。
如当幼儿看到母亲从外面回到家里时的莞尔一笑;
听到父亲呼唤时的一个回头;
不经意间对着奶瓶的食指指向;
走到小卖部时发出“糖糖”声音。
并对此做出积极、自然和略带夸张的回应和强化,这也有行为塑造的成分,其实也是儿童的本能性行为,应该高度重视。
其中包括眼神注视(看)、表情情感互动(哭、笑)、动作指示(指、点头、参照)、应景语言(即与场景相符合的言语)等多种主要形式。家长务必在各类活动中,避免患儿有过多独处时间,保证患儿总是处在与人之间的快乐、面对面、密集、你来我往互动情景和活动中。
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的玩具、食物、家具、物件、生活用品是充当实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个工具,避免让人(照顾者、治疗师)成为ASD儿童获得这些物件的工具。
幼儿社交动机缺乏或不足,因此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需要特别注意提高幼儿的社交主动性。
起初,可能需要设法利用患儿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刻意制造必须互动的情景。
“迫使”患儿逐步出现包括看、指、应、说以及点头同意、摇头不同意、参照、求助、告诉、显示、炫耀、征求意见、提问、发起对话、维持对话、询问、吹牛、撒谎、告状、辩解等社交沟通行为,逐渐诱导ASD儿童出现主动互动行为,并善加利用,循着儿童的互动线索,不断增加互动的回合数,从而实现从被迫互动、被动互动到主动和快乐互动的转换。
采用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延迟满足、突然出现的声响、意外的停顿或“可笑、错误”的应答等有趣的社交游戏活动; 可以通过合作性(如抛接球)、轮流性(如按顺序踢球射门)、分享性(如分蛋糕)、竞争性(如跑步比赛)、对抗性(如石头剪刀布)等社交游戏活动; 要在中级阶段的游戏和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主题对话活动(通常需要和儿童一起先参加一项活动,之后对该项活动进行回顾和对答),要求体验社交互动中的快乐和痛苦、胜利和失败、得意和沮丧、羡慕和妒忌等,让患儿懂得“比较”,体会亲疏、好坏、荣辱意识。
注明:文章以科普为目的,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