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9北京小汤山医院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
你知道吗?
对谱系孩子来说,“社交”这个词有双重含义。
狭义的社交,就是指和同龄人玩、和孩子玩,有没有朋友,合不合群。
广义的社交,则是更加广泛全面深入的人际交互关系。
除了和同龄人社交,更包括了和父母、和其他成年人及大孩子、小孩子的人际关系。
通常我们提到“社交”,家长本能地想到的,是狭义的社交。
相反,“我孩子和小朋友玩”就是社交好。
这种理解,是存在一些偏差的。
虽然说,总体来看,狭义的社交和广义的社交,对多数孩子来说是重合的。即:一般情况下,能和同龄人玩、能交朋友的孩子,往往社会性基础比较好,和其他人的人际关系、人际互动都比较顺利。
但是,这不是绝对的。
从广义地角度来看待:
不和小朋友玩的,也许他能和成年人(如学校老师、有交集的其他成年人)沟通良好,那么这个孩子的社会性还是有一定基础的。
也有可能,表面上很喜欢和小朋友玩的,却很难建立关系、维系沟通;在必要的时候,也很难和成年人深入交流,提出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达到自己的目的。
尤其是以下这两类:
一是,那些先天气质极度偏内向、敏感、低能量的孩子,他们即便和父母家人、熟悉的人沟通互动非常流畅了,距离走出去和同龄人玩,也还会有困难;
二是,另外一个极端:
他们先天气质偏外向、粗枝大叶、高能量、活跃而精力充沛。他们可能和父母的沟通互动还很生涩,就开始向同龄孩子展现出主动热情的社交意愿。
做以上的分析,目的是想要告诉大家:
理性而全面、透彻地看待孩子的“社交”这个课题,千万不要出于狭义地理解,太执着于“带孩子出去找玩伴”。
如果孩子因为性格敏感细腻,而惧怕回避同龄人,那么请先后退一步;
如果孩子在家和父母沟通互动并没有那么流畅,那么不要着急;
如果孩子在外很难和成年人彼此交换想法,那么请不要着急……
以上,都是孩子没有做好“进入同龄人社交”的准备的表现。
我当然鼓励家长争取所有资源、尽最大的努力去支持帮助孩子创造社交环境;
但是,我更想提醒父母,在孩子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不必着急、不必带着执念去强推,否则一定会花了时间精力却丝毫不见起色,反而会不断地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从而更加恐惧和排斥小朋友。
这种情况下,我建议父母不必着急,后退一步,回到当下最适合你孩子的养育方式里面去,“退是为了更好地进”,给足了孩子蓄势待发的力量,他才会走向主动迈出去的那一天。
下面,我将谱系孩子的人际关系(也可以叫广义的社交)发展规律做一个总结归纳,或许可以帮你找到目前孩子的发展坐标,看看目前的带养重点是什么。
人际关系反应的是孩子的社会性,也反应了孩子的心智发展、认知理解发展、语言发展、沟通互动发展、情感表达发展等综合能力发展。
对谱系孩子来说,从对人(包括父母)零关注为起点,到能够基本“融入”同龄人集体,我把这个发展过程划分为4个大的阶段:
1:混沌期
表现:
内在处于婴儿期混沌状态,认知低无语言,对人基本没有关注,完全不会沟通,也没有任何沟通意识,需要大人猜测他的意图。
举例:
冰箱里有酸奶,他想要喝,自己不会拿,却不知道求助大人帮忙。用哭闹叫喊尖叫的方式来表达,但表达的时候,对象性目标性都不明确,眼神不会看着大人,手势动作也完全没有朝向大人的意思。
大人不清楚孩子想干什么,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连猜带蒙,带养孩子身心俱疲。
2:萌芽期
表现:
开始向依恋对象敞开,对人有了初步的关注。可能无语言,但可以非语言沟通,比如拉妈妈、抓妈妈的手、把妈妈推到某个地方、边叫喊边看一眼妈妈等。
举例:
他想要喝酸奶,知道向妈妈求助了。他会抓妈妈的手、推妈妈、拉妈妈等非语言动作求助;或者嘴里发出一些声音。
但是自我意识尚在萌芽,并没有把“我”这个主体从妈妈身上分化出来,所以,他和妈妈的眼神交流是非常微弱的,妈妈会有一种感觉是孩子并没有把自己当做交流对象,而当做一个“工具”来满足他的需求。
3:发展期
表现:
开始用更具有沟通意义的方式向依恋对象,以及向其他人表达自己的意图,如说出“我不要……我要”等;
对人的关注大大提升,并且有了除基本生理需求以外的精神需求。如要求陪伴、要求抱抱、要求安抚、要求陪着自己等。
(自我意识爆发往往在这个阶段出现)
举例:
他会远远地叫妈妈,说我要喝酸奶,妈妈帮我拿一下等,并且会观察到妈妈的表情和意愿。
他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步分化,开始会说出“我”的需求、我的想法。同时也开始了挑战父母权威,频繁地说“不”,脾气变大,一言不合就大闹。这也是自我意识高速发展的提现。这阶段,孩子和妈妈的眼神交流会趋于正常化,妈妈会明确地感觉到眼前的孩子可以有商有量了。
4:稳定期
表现:
总体达到一个稳定向上发展、进步成长的阶段。能和依恋对象一来一往地沟通交换彼此的想法;也能逐步和其他人建立并维系关系。
情绪也趋于稳定,灵活变通思维逐步建立。
举例:
和妈妈沟通后喝到了酸奶,可能还会进一步和妈妈分享,今天的酸奶是什么味道的,自己喜欢什么味道,妈妈什么时候再给我买等等。
稳定期,意味着孩子和妈妈已经建立了伙伴关系,一来一往相互的分享、交换彼此想法;也能够和妈妈以外的人进行交互沟通,并维系这个关系了。至此,可以说孩子的社会性走上了良好的发展道路。即便算不上社牛,也不会对他的社会功能有太大的影响了。
给以上4阶段的一些带养建议:
✔️1、
走出1阶段的关键:调整过往养育环境和方式;
重建依恋关系,妈妈成为孩子稳定、安全的依恋对象至关重要;
✔️2、
1~2阶段,需要以父母和孩子一对一互动为主,环境越单纯、外部“物”和“人”的刺激越少越好;
外出体验或丰富环境会有帮助,但并不明显,因此不需太用力、抱有过高期待。
✔️3、
3阶段以前,不要急着送托班幼儿园,不要急着找玩伴。尤其是偏内向、敏感低能量的孩子,在外一旦形成心理创伤,后续修复漫长且困难。
尽量解除对孩子的控制、包办,把主控权充分地交还给孩子,才能迎来孩子的自我意识爆发。
这个阶段,孩子与人、与外部世界的连接逐步打开,可以多给他提供丰富多元的身心体验。
✔️4、
这个阶段父母需要两手抓:
一手始终重视和孩子的亲子互动沟通、心理支持蓄能;
另一手,调用资源为孩子寻找支持他成长发展的资源和环境。
如:带孩子多和熟悉的成年人交流互动、多参加家庭聚会、多放手让孩子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交中体验碰撞积累;
也可以利用兴趣班、小集体作为过渡和练习;
这个阶段的幼儿园生活才能真正地帮助到孩子的成长进步。【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