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语言发展的基础
什么是语言发展迟缓?
语言发展迟缓包括接收型迟缓(听不懂)、表达型迟缓(不会说)、混合型迟缓(听不懂、也不会说)。孩子目前的语言理解、表达能力和其他同年龄的小孩相较下,比较落后,就有可能是语言发展迟缓,但只要藉由医师、治疗师与家长的协助,大多最终仍会赶上应有的发展进度。
语言发展迟缓的原因?
先天或后天原因皆可能导致语言发展迟缓。先天方面包括中枢处理问题,可能与认知处理的缺损有关,例如:自闭症、过动症、特定型语言障碍、智能障碍、脑性麻痹、染色体异常…等;或是先天性颜面缺陷,例如:唇颚裂;或是因先天或后天反复感染得中耳炎所引起的听力障碍等,或是后天成长环境不利于语言发展,例如:父母忽略孩子或家暴、或相反地过度保护孩子、婴儿期亲子互动关系不佳、缺乏语言学习机会和学习动机等。
语言发展迟缓的影响?
有研究指出,从出生到6岁,是大脑发育速度最快、可塑性最高的时期。如果语言发展迟缓,最好在学龄前尽早接受早期疗育。如果无法适当发展出沟通能力,将使孩子无法表达基本需求与满足所需,也无法影响他人的行为或获得关注,也可能因听不懂而无法适当接收资讯与学习,而影响情绪人格的发展(觉得失望与不开心),并会影响与他人互动关系的建立和学习速度受到限制。
孩子语言发展的里程碑
前语言期(0~1岁)
0~1岁是以手势、声音表达为主。
0~4个月啼哭期:开始沟通行为。
2~7个月咕咕期:口腔后部的声音:类似于母音,唇舌等口部构造做出类似说话的动作。
8个月~1岁半:牙牙学语期、声音游戏期:孩子会开始说出不同的母音和子音,逐渐开始语音组型。如果孩子一开始会牙牙学语,但后来却愈来愈少发声,有可能是早期听力障碍征兆,要特别留意。
8个月开始:仿说、鹦鹉学话期:孩子能听懂常用物品的名称,例如:球球。
语言期(1~7岁)
1岁以后,孩子会的词汇量变多,而且逐渐发展出短语和句子。
10~18个月:单词期:开始会说第一个有意义的词汇,会叫「爸爸」、「妈妈」;此时期也能明白50~75个字;大约会说10个单字。
18~24个月:双词短语期,开始有文法结构:大约18个月时,会出现大量词汇(语言爆炸期),也会有愈来愈多表达性词汇。
大约可以说出30~50个词汇,其中大多是名词,又以生活中常接触的较多,例如:「球球」。
2~3岁:出现简单的句子;也可以回答「是、不是」或「对、不对」或「要、不要」等问题,并且了解否定句。
3~4岁:开始使用连接词,出现复杂句,亦能说出否定句和问句。
4岁:可理解包含2~3个指令的复杂语句;孩子也常会问大人问题,例如「为什么、什么时候」等;了解的词汇量大约高达1,500个;孩子会说的语句长度包含4~5个词汇。
5岁:开始学会较简单但抽象的概念;孩子说出来的语句长度包含5~6个词汇,并且也能理解不同种类的相反词;了解的词汇量已大于2,300个。
6岁:对于复杂句子的结构已成熟,也会使用更多抽象的概念。孩子也会了解语句中顺序和时态上的变化,并且可以书写。
语言发展迟缓的警讯
孩子大约7个月时,就开始慢慢发展出不同词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理解的能力,也就是语意能力;大约19个月时,会慢慢发展出语法能力,也就是能够结合词汇和词汇,形成有意义的短语和句子。发展顺序应为:双词短语→疑问句→否定句→简单句→复杂句→叙事。
如果孩子目前的语言能力不符合上述「语言发展里程碑」,就可能是发展迟缓的警讯,建议就医检查。例如:第一个词汇出现较晚,或是过度使用「这个」、「那个」、「东西」等词汇,词汇学习速度较慢;或是语法有障碍,出现颠倒或混淆等不合语法的句子,例如:「我钓鱼」讲成「鱼钓我」或「钓我鱼」;会说的句子长度也较其他同年龄的孩子短;或是在语用上,说话不合情境或措词不当、缺乏分析社会情境的能力、沟通技巧不佳,例如在老师面前说「老师胖得像猪」,这也是自闭症孩子较容易出现的问题。
如何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
1.去除沟通障碍的原因:例如倘若是听力损伤的孩子,可适当配戴助听器或接受人工电子耳植入,以降低后续有语言发展问题的机率;或是如果唇颚裂会导致构音的问题,应手术修补。
2.建立良好的眼神接触:如果孩子与大人建立良好的眼神接触时(孩子看着大人),大人可以即时口头赞美他。
3.建立共同的注意力,自我对话与平行对话:比方都看着同一个玩具。大人可以藉由参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以建立共同注意力。在双方建立共同注意力以后,大人可将正在从事的活动结合语言,并且进行自我对话与平行对话。例如大人和小孩玩积木时,自我对话:「我把积木堆得好高。」也可以平行对话,描述孩子正在做的事,例如大人说:「哇,你把积木叠得好高啊!」
4.回应式互动情境:大人在对话性互动中,示范适当的语言。视孩子沟通状况而定,大人给予回应。重点是要逐渐建立「对话式互动」,大人和小孩要有「均衡式沟通」,而不是大人自己讲一大堆话,完全没让小孩有反应的机会。
比方妈妈说:「你要喝奶奶吗?」大约6个月以上,孩子可能会微笑、或以任何声音回应、或点头或以任何动作或手势表示要喝(只要孩子有表现出任何反应皆可,无论是面部表情或声音、动作回应都可以),大人再喂奶;大约1岁以上,孩子可能会说「要」或「喝」或「奶奶」,或仍以手势或动作表示要喝,这些回应皆可营造回应式互动情境。
5.提示阶层变化:在上述「均衡式沟通」时,大人也必须视孩子的能力而有提示阶层的不同变化,简单来说就是「如果孩子没反应,大人就给予提示」。
例如:大人可以问1岁以上的孩子:「你要吃什么?」如果孩子没反应,大人可以给予更多「提示」,比方二选一,改问:「面或饭?」如果孩子仍没反应,大人再问:「吃面好不好?」如果孩子有任何反应(声音或动作或表情),就算过关,也不要过度逼迫孩子。
语言治疗师也再举一个例子,比方爸爸要上班了,妈妈可以跟孩子说:「跟爸爸说再见」,如果孩子不会说,就给予提示,妈妈再说:「爸爸要出门了,跟爸爸说再见」,如果孩子仍不会;妈妈可给予手势提示,妈妈先挥一挥手,如果孩子仍没有照做挥手,妈妈可以轻轻拉起孩子的手,如果他仍没反应,可轻拉他的手挥挥手。
6.参与并解释:大人在给予孩子指导时,必须符合孩子的沟通能力。大人说话时必须声音清楚、速度放慢、语句完整。
7.大人适时的等待:给予孩子时间理解或整理讯息。对话时,如果孩子反应较慢或正在思考,大人必须暂停,至少等待大约5~10秒,让孩子有时间表达他想要说的话,不要催促孩子。许多大人都会不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应,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另外,如果孩子尚未发展出口语,大人可将促进互动、认知与理解为目标,透过引导来帮助孩子;不能用强迫的方式来逼孩子说话。
8.情境布置:家里不要太凌乱,以免孩子被其他物品吸引注意力而分心。给予孩子适龄的玩具,重点是不要一次给予孩子全部的玩具,可先给一个,如果他表示还要时,再给他其他玩具,以诱发孩子沟通的需求。如果孩子还不会说话时,也可以用轻拍大人或以其他手势动作来表达需求。
9.观察与倾听:观察孩子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并了解孩子已经学会的能力。
10.跟随着孩子的领导:为了维持孩子在互动中的兴趣,大人可加入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大人模仿孩子的动作或声音(比方看到孩子在玩电话玩具,大人也可以加入假装听电话,并可说「喂~?」),并可说出孩子正在做的事,引导孩子注意大人。有时候大人要先模仿孩子,孩子才会模仿或注意大人。但必须注意,不代表所有事情都顺着孩子,大人仍需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
11.示范、扩展句子:在不强迫的前提下,适度鼓励孩子使用口语进行沟通尝试,例如:孩子和妈妈在玩车子玩具,当孩子注视着妈妈手里的车子玩具时,妈妈可以给予提示:「要车子」(设立语言目标),孩子回应说「要车子」,妈妈可扩展他的句子说:「你想要红色的车子」,并将车子给他。
12.和孩子阅读绘本:大人可以带孩子阅读绘本。并可视孩子不同年龄的语言发展能力,选择念一句话或一个段落后,再适当提问(以故事结构为基础,包括人、事、时、地、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