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一个2岁5个月的男孩,被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他在目光接触、语言表达和情绪调节方面存在挑战。浩浩能够进行短暂的目光接触,偶尔发出不清晰的“咿呀”声,但无法安静坐下,动作模仿和模仿发音能力有限。他情绪不稳定,容易哭闹,且难以通过安抚平静下来。尽管如此,浩浩能够通过拉人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如拉着大人的手说“尿尿”并朝门外走表示想去厕所。
在早期干预中,浩浩的训练目标包括:
- 发展在生理需求下的主动语言能力。
- 辨识常接触的事物。
- 延长目光接触时间。
在干预的前两周,浩浩表现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哭闹较多。老师采取了一致性原则,不因哭闹而迁就他,帮助浩浩逐渐适应环境,顺从性得到改善。通过使用初级强化物——浩浩喜欢吃的火腿肠,老师引导他学习主动语言。老师通过夸张的嘴型和停顿技巧,成功引导浩浩在看到火腿肠时主动发出“吃”的声音。随着时间的推移,强化物逐渐从火腿肠变为其他食品,浩浩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看到想吃的食品时主动发出“吃”的声音。
同时,老师开始教授浩浩指认常用物品,如桌子、凳子、碗和勺子。通过全辅助下的指令和重复练习,浩浩对这些物品的指令有了一定的认识。三个月后,浩浩的主动语言能力和指认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他关注他人目光的时间也有所延长。
在家庭环境中,家长也被指导以家庭常见的物品为主,继续指导浩浩指认、辨别,并听从指令指认身体部位。这一过程强调了家庭参与和以家庭理念为基础的重要性。
文章强调,在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过程中,坚持原则、抓住关键时机以及家庭的参与至关重要。例如,当浩浩在训练中突然自发地表达出“吃”时,老师迅速给予奖励,这是孩子进步的关键期。此外,训练中要注意指令的灵活性和表情的一致性,帮助孩子理解“对”与“错”的概念。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通过有计划、有原则的早期干预,孤独症儿童在语言、社交和认知能力方面可以取得显著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