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9北京小汤山医院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
孤独症幼儿测试行为特点研究
来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0年3月 第25卷 第3期
万国斌,王为实,韦 臻,何慧静,何曼玉
摘要:目的 探讨孤独症幼儿在发育诊断测验过程中的行为特点,以及婴幼儿测试行为量表(ITBRS)在孤独症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70例18~42个月的孤独症幼儿以及140名18~42个月的正常幼儿。研究工具为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SID)、0~4 岁小儿发育诊断量表和 ITBRS。结果 正常幼儿与孤独症幼儿在ITBRS的任务操作/目标定向、情绪调节、反应性和运动质量等4个因子上的得分以及量表总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1),表现为正常组得分明显高于孤独症组的得分。两组之间各条目得分比较显示,只有反应强度在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外(P > 0.05),其余条目都存在差异(P < 0.01或0.05)。孤独症组儿童量表总分100%处于异常测试行为范围。结论 孤独症婴幼儿存在明显的测试行为异常。在使用ITBRS评估婴幼儿存在明显测试行为异常时,高度提示他们患有孤独症的可能性。
关键词:测试行为;行为评定量表;婴幼儿;孤独症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志码:A
作者单位: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广州深圳 518038
孤独症作为一种神经精神发育障碍,存在语言和智力发育障碍,一般家长会因为发育迟缓的症状而首先带其子女就诊于儿科、儿保科或儿童神经科,医生也会给儿童进行发育诊断测验。但是,由于患儿存在社会交往功能的障碍,难以听从指令,缺乏模仿行为,大多数情况下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操作测验器材,对测验者的要求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难以配合而完成测验,导致不能准确地评估其真实的神经心理发育水平。虽然如此,但有经验的测验人员通过患儿在测验中的行为表现,能够提出“孩子有孤独症可能”的判断。那么,孤独症患儿与正常儿童在测验过程中到底会在行为上有什么不同,通过观察在测验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对于孤独症的诊断有何价值,就是本文希望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采用自编的婴幼儿测试行为量表评定婴幼儿在测验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比较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之间的行为差异,为孤独症的临床诊断提供一些辅助依据。
1 研究方法
1. 1 研究对象 病例组为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到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门诊就诊的70例孤独症儿童,年龄 18~42 个月,平均(34.61±5.46)个月,其中男 57 例,女13 例。对照组为同期到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体检并接受发育诊断测验的 140 名正常儿童,他们是从本院儿童保健科心理测验室 2739 名正常样本的智力测验数据库中按同性别、同年龄段、同时间段、1 ∶ 2的比例随机抽取,年龄 18~42 个月,平均(31.39±6.30)个月,其中男 114 名,女 26 名。对照组儿童的出生体重 2500~4000 g,Apgar 评分1、5分钟均 ≥ 8分,妊周37~41周。
1. 2 研究工具
1. 2. 1 发育诊断评估 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中国城市修订版)(BSID)、0~4 岁小儿发育诊断量表之一进行神经运动与心理发展水平评定,测验时间在30~60 min,由经过专门训练的测验人员完成。
1. 2. 2 测试行为评定 在神经心理发育诊断测验完成之后立即以婴幼儿测试行为评定量表(ITBRS)评定测试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该量表由研究者编制,包括 30 个条目,反映儿童的觉醒状态、情绪调节、对目标的定向、对任务的热情性、活动量、运动协调性、注意广度及坚持性等行为,每个条目采用1~5的5级评分。一般来说,评分越高表示行为表现越理想。该量表适用年龄范围为 5~42 月龄婴幼儿,评定时间 5 min 左右。关于其常模与信度和效度资料将在另文中报告。
1. 3 统计分析 以 SPSS for windows 13.0 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分析。
2 结果
2. 1 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之间量表总分与各因子分比较 ITBRS 分为 6~12 与>12~42 个月两个常模,其中>12~42 个月阶段量表由目标定向/任务操作、情绪调节、反应性和运动质量四个因子组成。采用成组样本 t 检验,对孤独症与正常儿童在ITBRS的总分和各因子分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表 1。在各因子分与量表总分上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具体表现为孤独症儿童的得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儿童的得分,尤其是在量表总分和目标定向/任务操作及情绪调节两个因子上得分差异非常明显。
2. 1 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之间量表各条目得分比较对纳入13~42个月阶段量表的27个条目在两组之间的得分进行成组样本 t 检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只有反应强度一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 26 个条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或 P < 0.05)。具体表现为在身体粗大运动量以及手的活动量上,孤独症组得分高于正常儿童的得分,其余24个条目的得分均为孤独症组得分低于正常儿童组的得分。具体结果详见表2。
2. 3 孤独症儿童测试行为的异常率 将一般正常儿童量表总分处于最低10%以内划为测试行为异常,其划界分为≤91分。孤独症儿童的量表总分均低于此划界分,说明他们的测试行为均处于异常范围。
3 讨论
一般的智力测验或发育测验只对儿童的认知或能力水平进行评估,对测验中的行为表现虽然会从质的角度进行部分描述,但一般没有做定量评估。当儿童进行入测验室这一陌生环境并遇见陌生的测验人员;当检查者呈现与拿走测验工具;当检查者发出指令并进行言语交流时;当检查者做出动作要求儿童模仿时,每个儿童发生的行为反应与行为调节各不相同。在测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些行为反应了孩子的气质或个性特点。对这些行为进行评定,不但可以帮助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同时也有助于分析和解释测验结果。因此,在进行认知的评估时,非常有必要同时评估测验中的行为表现。近年来一些发育测验中增加了行为评定量表,例如贝利婴儿发育量表就在智力量表和运动量表之外包含了一个行为评定量表。有了这个行为量表后,使测验者不但可以评估儿童在能力上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可以评估儿童的气质与行为特点,更全面地评估孩子的心理特点。我们以往的研究发现测试行为与发育测验成绩存在相关,测试过程中表现为正性情绪、目标定向能力强、视听反应敏感的儿童之贝利婴儿发育测验的智力发展指数和精神运动发展指数得分都相对较高[1]。近年来一些作者研究儿童早期的测试行为与认知发展的关系,并将测试行为作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和正常儿童神经行为发展及其干预效果评价的指标,认为目标定向与情绪调节等测试行为特点对后期认知发展具有预测意义[2-4]。孤独症儿童在社会性趋向、共同注意、注意他人的情绪、动作模仿、脸部信息处理和动态互动与调控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障碍[5-6],因此,在游戏中缺乏互动性,难以遵从指
目标定向 情绪调节 反应性 运动质量 总分
正常(140名) 26.78±4.89 31.69±4.50 21.76±2.14 9.86±0.54 102.72±9.54
孤独症(70例) 14.54±4.60 19.36±4.74 18.53±3.75 9.37±1.22 72.01±11.01
t 17.437 18.381 7.948 3.995 20.872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表1 正常幼儿与孤独症幼儿之间ITBRS因子分和量表总分的比较
负性情绪 烦躁时可安抚性 恐惧 耐受挫折程度 能量水平 躯体粗大运动量
正常(140名) 4.06±0.79 4.03±0.67 4.01±0.64 4.16±0.79 3.97±0.71 4.65±0.52 3.51±0.61
孤独症(70例) 2.26±0.85 2.54±0.91 2.77±0.95 3.80±1.23 2.53±0.99 4.27±0.93 3.90±0.75
t 15.156 13.404 11.145 2.541 12.130 3.774 -4.096
P 0.000 0.000 0.000 0.012 0.000 0.000 0.000
手精细运动量 发音与说话的量 粗大运动协调性 精细运动协调性 肌张力过低 肌张力过高 对检查者的定向
正常(140名) 3.39±0.56 3.02±0.69 3.37±0.67 3.04±0.68 4.91±0.39 4.94±0.26 3.78±0.74
孤独症(70例) 3.69±0.81 1.99±1.01 2.39±0.75 1.94±0. 59 4.56±0.85 4.81±0.49 1.86±0.75
t -3.146 8.689 9.650 11.585 4.198 2.478 17.675
P 0.002 0.000 0.000 0.000 0.000 0.014 0.000
社会交往兴趣 合作性 对环境中人 对环境中声 对测验器材和 反应强度 对测验器材和视觉反应性 音反应性 刺激的敏感性 刺激的兴趣
正常(140名) 3.84±0.75 3.86±0.82 3.84±0.38 3.82±0.40 3.88±0.35 3.33±0.63 3.86±0.82
孤独症(70例) 1.73±0.68 1.87±0.68 2.47±1.07 2.49±1.05 2.71±0.98 3.27±1.13 1.91±0.70
t 19.879 17.499 13.513 13.292 12.574 0.471 17.122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638 0.000
操作任务的主动性 对任务的热情性 注意集中性 坚持性 探索性 对测验器材变化的适应性
正常(140名) 3.64±0.85 3.44±0.79 3.23±0.80 3.26±0.85 3.28±0.97 4.61±0.55
孤独症(70例) 1.89±0.86 1.73±0.87 1.77±1.01 2.23±0.84 1.69±0.88 3.56±1.59
t 14.077 15.868 11.384 12.192 11.594 7.028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正常幼儿与孤独症幼儿之间ITBRS各条目分的比较令配合游戏,在智力测验这种特定的游戏过程中也就配合困难。本研究采用婴幼儿测试行为量表评估孤独症儿童在测验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发现他们的目标定向能力差,不能遵从指令来配合测验人员从事任务操作。具体表现为坚持性低、对任务的热情性缺乏、操作任务的主动性差、探索性缺乏、注意集中性差、对测验器材和刺激的兴趣低、对测验器材更换变化的不适应。同时,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差,表达出来的负性情绪更多,测验中容易受挫折,受挫折后难以安抚。另外,他们对测验人员的言语信息、视觉信息以及测验人员呈现的玩具的反应性明显差于正常儿童,表现为较少反应。孤独症儿童在测验中表现为更好动而不安静。这些行为表现完全可以用孤独症的主要临床特征来解释。
目前在临床上对孤独症的诊断仍然缺乏明显的生物学标记,主要依赖临床症状。孤独症的诊断专业性很强,往往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儿童精神科医师才能正确诊断,尤其是在症状不典型的早期阶段。而孤独症一般都会因为认知、语言发育延迟而就诊于一般儿科或儿童保健科。普通儿科医师或儿保医师又缺乏经验,将其诊断为智力障碍或语言障碍,对其进行发育诊断测验。本研究结果提示,婴幼儿孤独症的测试行为异常率高,测试行为与正常儿童存在明显的不同。如果使用婴幼儿测试行为量表对婴幼儿进行测试行为评估时,发现测试行为明显异常,提示该儿童患有孤独症的可能性,需要转诊到专科医师进行更为专业的诊断评估。本研究未将孤独症儿童与语言障碍、智力障碍等发育落后儿童在测试行为上进行比较,尚待今后对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新的证据。
参考文献:
[1] 王为实,万国斌,武丽杰. 婴儿测试行为与智力发展相关性的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4):462-464.
[2] Janssen AJ,Nijhuis van der Sanden MW,Akkermans RP,et al.Influence of behavior and risk factors on motor performance inpreterm infants at age 2 to 3 years[J]. Dev Med Child Neurol,2008,50(20):926-931.
[3] Koldewijn K,Wolf MJ,van Wassenaer A,et al. The InfantBehavioral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very lowbirth weight infants at 6 months corrected age[J]. J Pediatr,2009 ,154(1):33-38.
[4] Lowe J,Woodward B,Papile LA.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itsimpact on development in 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J].J Dev Behav Pediatr,2005,26(3):209-213.
[5] Wetherby AM,Woods J,Allen L,et al. Early Indicators of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n the Second Year of Life[J]. J AutDev Dis,2004,34(5):473-493.
[6] Kasari C,Freeman S,Paparella T. Joint attention and symbolicplay in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intervention study[J].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2006,47(6):61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