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家长反映,自家宝宝适应不了集体:
· 不明白课堂规范或游戏规则
· 不知道如何与同伴玩或交流
· 就要上幼儿园、小学了,却无法适应群体生活
· 不自信、不敢在人多的场合讲话
· 冲动、任性、自控力差
· 喜欢一个人玩,不合群胆小、粘人、爱哭
· 听不懂集体指令与个人指令
其实,这些表现都是 社会化不足 的体现,尤其是在孤独症、多动症等特需儿童身上很明显。
这些体现,导致他们被排挤、孤立,不能很好地融入幼儿园生活。
儿童社会化?相信许多家长对于这个词都比较陌生,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如何帮助小朋友弥补社会化不足这个短板,从而更好的融入校园和社会。 01 儿童社会化是什么 对孩子有哪些帮助 儿童社会化: 是指儿童通过个人和社会交互作用,获得基本运动技巧、语言能力、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概念的过程。心理学家将儿童14岁前的这段时间,称作儿童社会化。 简单来讲,小到如何刷牙、说话、交朋友,大到遵守规则、法律、道德标准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在与人交互的过程中学会的。 而孤独症、多动症的孩子因为受到自身的社交障碍、多动好动等因素影响,常常无法顺畅的与其他人进行交互。 那么,我们家长应该如何帮助他们顺利实现社会化呢?也可以说是如何帮助他们回归社会? 02 集体课 帮助孩子实现社会化 的桥梁 其实孤独症孩子要回归社会,成为社会人的轨迹就是: 个训--集体课--家庭--社会 。 它们相互交错,因此集体课便成了孩子回归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环节。 集体课就像是一个进入校园的衔接班,孩子在课上不仅能学会怎样适应社会,也能通过社会化的这个过程,学会怎样成为更好的个体。 03 集体课上孩子们都在做些什么呢 孤独症孩子普遍存在 沟通交流障碍 ,因此视觉就成为他们主要的沟通交流方式之一。 通过学习美术手工,观看色彩绚丽的图画,可以 激发孩子学习交流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启发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同时还可以训练孩子手部精细动作。 这对于提升孤独症孩子的综合素质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由于孤独症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吃饭、上厕所、穿衣服……这些最基本的行为都需要一遍一遍的教,并且缺乏主动性。 因此生活技能的训练对他们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将来获得 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 。 在生活自理能力课上,老师们会通过引导小朋友吃水果、饼干等,锻炼他们进食的主动能力和主动语言。 还可以让小朋友互相交换零食,学会分享,拉近与同伴之间的距离。 生活自理课着重训练的是基本的生活技巧,以及激发孩子主动做事的积极性。 跟着音乐舞蹈,是很多小朋友喜欢的事情。 在集体课中,音乐也是其中一部分。 当然,这不是在教孩子听歌去跳舞,而是锻炼孩子跟着歌词的指令做相应的动作,也就是 锻炼孩子的听指令能力 。 同时,音乐的内容是贴近日常生活的,比如 认识身体的部位、用合适的表情和动作表达心情等。 集体课还有其他课程内容,如玩具课,读书课、行为矫正……不同的内容设置,是为了给孩子个别化的干预训练。 总的来说,在集体课上,孩子不仅学习怎样适应社会,而且通过社会化的这个过程,学到了怎样成为更好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