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症状既是医学诊断孤独症的重要指标,也是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核心内容,更是衡量孤独症儿童康复效果的重要工具。
孤独症儿童核心症状的行为表现,如社交障碍、兴趣狭窄、重复刻板行为等,在儿童出生后不久就出现,在3岁左右基本形成。目前,人们对于孤独症核心症状的研究还很局限,但社会性注意作为在婴儿三个月时就已出现,社会性注意缺陷对孤独症儿童后续出现的社交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等孤独症核心症状的发展形成有重要影响。由此,我们应从婴儿期就重视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注意的培养,将社会性注意培养作为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的重要内容。
本篇文章来科普关于社会性注意对孤独症儿童核心症状发展形成的影响。 社会性注意主要是指人类将注意投放到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并对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选择和解码的过程,包括对社交场景中人和物的觉察和识别、社会定向、视觉搜索、共同注意等,更是推动儿童社交能力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有研究表明,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注意其实在婴儿时期就已经表现出了异常情况。 孤独症儿童脑损伤的存在不仅会导致社会注意性缺陷的出现,也会引起异常感官偏好的发生。 研究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均存在异常感官偏好,异常的偏好导致了异常的行为,这种行为也被称为“自我刺激性行为”。 多数孤独症儿童属于难以被人安抚的孩子,尤其在0—3个月期间这种现象尤为明显,有时候家人给予他们的安抚方式并不足以让他们感到舒适愉悦,可能与他们异常感官偏好密切相关。随着儿童的长大,儿童会找到令他们感到愉悦的行为方式,哭闹现象也随之好转,但在这些行为方式中并没有其他人参与其中,孤独症儿童与人相处的愉悦感知觉经验一直是匮乏的,因此,会导致孤独症儿童一直存在与人的互动障碍,社会性注意缺陷即情绪分享性行为更没能到好转。 研究者认为,孤独症儿童的早期与人相处过程中感知觉愉悦经验匮乏可能加剧了这类儿童本就存在的社会性注意缺陷。研究结果还显示,孤独症儿童的游戏如果一直停留在比较原始的感官刺激阶段,并没有向更高层次发展,这与没有人参与到他们的游戏中去是密不可分的。 社交障碍有三种表现形式,即社会情感互动障碍、非言语沟通障碍和建立伙伴关系障碍。 孤独症儿童在出生后不久就表现出对人的注意有障碍,表现为对人缺乏兴趣,很少主动去观察人,这与普通儿童相比有明显的区别。普通儿童是喜欢观察人、观察环境的,这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情感互动行为出现的基础是互动双方能主动对彼此产生注意,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使互动在一来一往中不断进行下去,这也是拓展儿童社会认知的重要途径。研究显示,孤独症儿童对人存在社会性注意缺陷,这必然对他的社会情感互动障碍行为的出现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导致孤独症儿童对与人有关的事情难以理解。 普通儿童的非言语沟通能力在1.5岁左右基本成熟,这项能力的获得使儿童在与人的沟通中对人产生注意,尤其是对人脸部信息的采集,由于孤独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对人的注意也很少,不看人脸,因此,他们学习非言语沟通的机会很少,出现非言语沟通障碍是必然的。 普通儿童建立起伙伴关系的前提是需要先具备一些基础能力,这些能力在儿童3岁前已经得到充分发展,包括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能力、社会情感互动能力、假想能力等。儿童发展伙伴关系的最早形式是假想游戏,这类游戏的主题需要依托儿童能够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的情景事件,如超市购物、医院看病等。研究显示,约有三分之二的孤独症儿童在以上几个方面均有明显障碍,而这几方面的能力都需要以儿童的社会性注意为基础。因此,孤独症儿童与同龄伙伴建立关系容易存在障碍。
由此,以上的研究结果表示,社会性注意对孤独症儿童核心症状发展形成的影响至关重要。那么家长和相关从业者就要在早期注重对儿童社会性注意的干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注意呢?请关注我们,下篇文献小编将为您精彩呈现~~
参考文献: [1]魏轶兵.社会性注意对孤独症儿童核心症状发展形成的影响[J].现代特殊教育,2023(24):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