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
提升儿童的认知能力有助于开发早期的儿童大脑功能,对儿童的智能发展大有好处。
心理学研究表明:3-5岁的学龄前儿童处于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5岁儿童已能初步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表象进行加减,能初步理解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等。应有目标、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儿童的认知能力进行训练与培养。
一、模仿与指令
这也是儿童学习的基础,孩子的动作、语言、技能及其习惯行为、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了模仿。
目地:视听知觉的发展、注意力的训练、配合能力、协调能力
内容:粗大动作模仿——精细动作模仿——简易操作模仿——繁杂操作模仿
二、配对与分类
区别物体的差异是学习能力的基础,而对孩子做好配对能力的训练,目地就在于提升他们区别物体差异的能力和对事物做好分类的能力。
目地:视觉分辨、感知区域、集中注意、归纳能力、思维能力
内容:物物配对—物图配对—图图配对—书面泛化;形状分类—颜色分类—大小分类
三、区别和比较
孩子凭借对物品的观查进而做好区别和比较,促进其感知能力、归纳能力和思维推理能力的发展,对数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也为学习数学奠定基础。
目地:感知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
内容: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等
四、次序和排序
按照次序来操作,或凭借操作来实现根据某一标准做好的排序活动。
目地:感知能力、区别比较、次序工作、推理能力、逻辑思维
内容:左右上下之序、大小高矮长短等之排序、事物发展次序之排序等
五、物品和功用
我们最先要让孩子知道的便是孩子常常运用或是常常看到的物品,在明白“是什么”以后,我们要知道“做什么用”“怎么用”,为更进一步发展生活技能打下基础。
目的:物品认识、记忆再现、经验反馈
内容:认识——模仿运用——生活应用(衣、食、住、行类物品)
六、物品归类
类型概念是孩子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的集中体现,分类操作是孩子思维发展的主要促进手段。尤其要注意的是孩子的分类训练一定要从孩子所熟知的物品开始。
目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推理泛化
内容:食品类、服装类、动物类、日常生活用品类、交通工具类等
七、命名
开展理解物体名称的训练,有利于他们明白关于物体和动作的名称,并借以为开展表述物体名称的训练打下基础。在理解物体名称的训练中,应当最先挑选孩子熟知的物体来开始训练。
目的:动作与词语理解、语言的表述、认知拓展
内容:比较常见物品的指认—名称仿说—命名表述(蔬菜水果、日常生活用品、动物、交通工具等)
八、认识颜色
绝大多数时候孩子是根据颜色、形状、大小来区别周边的物品的,颜色是3种属性中最易于辨别的1种,孩子很容易就能学着运用颜色来对物体开展分类。
通常情况下我们让学前的孩子最先认识三原色,其对视觉刺激强度较大。在开展颜色认知训练是通常都是从配对归类的方式开始的,由于孩子的视觉体会和分辨颜色的能力早于听懂和说出颜色名称的能力。
目的:视觉敏锐、视觉辨别、概念的理解、再认与迁移
内容:红、黄、蓝、绿、黑、白等
九、认识形状
形状知觉是视觉、动觉和触觉协作活动的结果,在形状知觉层面,特殊儿童的视觉经验和视觉辨别能力不足是其无法准确认知形状的关键,在开展形状认识训练时要根据各种感官互相配合。
目的:触觉感知、视觉辨别、观察能力、手眼协调
内容: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十、对人物的认识
认识“我”、认识家人、认识身边的人、认识职业人物,拓展对人物的认识,知道生活环境,丰富社会经验。
内容:认识五官、自我认知、物品所属、职业人物与职业物品的认识
十一、对地点的认识
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区,知道生活环境,塑造社会技能。
内容:我的家、我的学校、我的小区
十二、数学
孩子处于逻辑思维和数概念初始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发展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有着特殊的作用。
目的:比较、分析和综合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
内容: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物取数、掌握数概念、数的简便运算
图文 / 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