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目前,比较权威的孤独症的循证干预实践报告是2020年由美国孤独症循证实践(NCAEP)评审小组发布的,28种干预方法符合有效标准,具体信息如下:
需要说明的是,NCAEP把目前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群体的干预分为两大类:综合治疗模式和重点干预实践。综合治疗模式是基于孤独症的核心特征产生广泛学习或发展影响的一套实践,而重点干预实践则是针对个体孤独症学生的单一技能或目标,具有实操性并聚焦于具体学习领域,干预时间较短。2020版聚焦于个体干预实践,具体采用哪种或哪几种干预方式还需要根据孤独症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因此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是极具个性化与专业化的,家长及康复工作者需要深刻理解这一点。在宣传教育上要防止误导和片面理解。
2020版报告关注1990年至2017年发表在英文杂志上的同行评审文章,以及可在线获取的预发表文章。文章的具体筛选标准包括: 1) 研究对象为0-22岁孤独症谱系障碍人群; 2) 干预环境为典型的教育、家庭、临床或社区环境; 3) 干预方法具有行为、临床、发展和教育性; 4) 干预主体为教师、临床医生、相关服务者、家庭成员、社区工作者与其他研究成员; 5) 研究设计包含至少两种状态(实验与控制/对照); 6) 实验设计类型为实验组设计(如RCT, SAMRT, QED, RDD等)或单一被试实验设计(如倒返设计, 多基线设计、多探测设计、交替处理、变动标准设计) 7) 研究结果显示出在行为、发展、学业、职业或心理健康领域的积极影响; 团队选出1282篇文章,随后培训221位审阅者,对文章的质量和所抽取的数据进行审阅,最终保留545篇文章,加上2014版报告所选择的427篇文章,共972篇。 循证实践的具体标准: 在对最终保留文章进行分析之前,审阅小组确定了循证实践的具体标准: 1) 由至少两个不同的研究者或团队进行的2项高质量实验组研究; 2) 由三个不同的研究者或团队进行的5项高质量单一被试实验设计研究,且研究被试总数不少于20人; 3) 由至少两个不同研究者或团队进行的1个高质量实验组研究和至少3个高质量单一被试研究。 以上三条标准,满足任意一条即可。最终,报告总结得到28项循证干预实践。
具体内容调整: 与2014版EBP报告相比,2020版在循证干预实践的分类及具体内容上有所调整: 新增五个循证干预实践分类。2020版EBP报告新增辅助和替代性沟通(AAC)一类。同时,上一版报告中四个被确定为“有一些证据的干预措施”,已符合2020版报告的循证标准,分别是:行为动量干预(BMI)、直接教学(DI)、音乐介入干预(MMI)和感官统合®(SI)。需要注意,2020版报告中的“感觉统合”明确指Jean Ayers开发的模型,而非解决感官问题的各种不受支持的干预措施。 四个循证干预实践被重新归类。2014版EBP报告中的4个重点干预实践被新版报告合并到其他类别中。其中,脚本划归视觉支持(VS),结构化游戏小组包括在基于同伴的教学和干预(PBII)中,关键反应训练(PRT)被纳入自然情境干预(NI),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归为辅助和替代性沟通(AAC)。 两个循证干预实践的内涵有所调整。2020版报告中的练习与运动(EXM)与上一版的练习(ECE)相对应,但具体内涵有所增加:ECE策略强调通过增加体力活动来改善儿童的相关行为或技能,而EXM策略除了体力活动外,还包括正念运动(mindful movement)的运用。此外,2020版报告中的基于同伴的教学和干预(PBII)与上一版的同伴介入教学和干预(PMII)相对应,但PMII策略特指促进正常发育同伴和孤独症学生的互动,并以此改善孤独症学生的相关行为与技能,PBII策略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成人对同伴的指导(即AMII)。
识别循证干预实践是从研究向实践转变的一个尝试,教师或其他领域内工作者可以获取EBP的相关信息并运用于具体教学中,但与循证医学一样,循证干预方法的选择应取决于使用者对具体目标、儿童特征、父母及儿童先备技能等的了解,以及使用者根据具体情境和资源实施干预的能力。
来源:福建残联(ID:fjcl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