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家长留言哭诉,孩子容易分心,玩一个玩具几分钟就换另一个玩具,故事没听完就跑掉了,或是妈妈提醒的事转个身就忘记……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分心,不仅会阻碍自身成长和学习,也不利于和他人合作。但在谈如何训练孩子的注意力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维持注意力的平均时长不一样,我们期待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时,也需要考虑他们的年龄阶段。如果我们的孩子在相应的年龄,无法维持相应的注意力,我们再针对性性的练习。
怎么练?或许很多家长已经尝试方法无数,但收效甚微,今天我们来听听中国第一代家长的甄岳来老师的思路——
关于甄岳来:
甄岳来的女儿曾患孤独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孤独症在中国医疗和教育领域还鲜为人知,在没有任何资讯、没有任何前人经验和现成理论、方法可以参照的情况下,甄老师夫妇对女儿坚持不懈进行"社会性"教育,女儿完成义务教育,职业高中教育,20岁大专毕业后找到第一份工作,25岁恋爱,26岁结婚,29岁怀孕生女…像每一个女孩一样,她体验了人生该经历的各个阶段,完成了为人妻、为人母的人生角色。甄岳来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她把提高孩子的社会性当做康复教育的最重心。
在上海我见过一个快10岁的男孩,安坐了近二十分钟,一剪刀一剪刀地沿着直线把纸条剪成碎片。当时,我就特别纳闷:这个孩子已经有了不错的注意力,怎么不用它去摘豆角、剥大蒜呢?看着剪线条的孩子,我感慨极了。再问妈妈:“孩子会自己上厕所吗?”妈妈告诉我:“提裤子、系腰带还不太行,要帮忙”。我更加诧异了:难道剪直线比提裤子、系腰带还重要吗?注意力既可以用来剪直线、串珠子,也可以用来上课、做算术题,还可以用来擦桌子、系扣子;模仿能力既可以用来学着老师摸头跺脚拍屁股,模仿能力也可以用来跟着老师学习做操、写字,模仿能力还可以用来模仿别人排队、买票、过闸机、乘地铁……用来支持孩子在生活中解决问题。在我的社会性康复育儿经里,任何时候社会功能都必须放在首位。注意力、模仿能力不过是支持孩子社会功能的“一般能力”而已,我们把注意能力、模仿能力训练好,是为了让孩子利用注意力,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更顺利地学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注意力既可以通过剪直线的操作培养出来,同样也可以通过看书、写字培养出来,还可以通过摘豆角、剥蒜、穿袜子的功能性活动来培养。其实,培养注意力的载体本来多种多样,把注意力、模仿能力的培养放在形式训练里,可能大家觉得天经地义。而我的思路是:更多地把注意力与上学、与功能性活动结合在一起,其效果一举两得!一个爸爸曾经焦急地问我:“孩子该上学了,注意力就是不行,甄老师有什么好办法把他的注意力训练好呢?注意力训练好了,她就可以上学了!”我回答爸爸:“记住:不是把注意力训练好再上学,而是通过上学把注意力训练好”。这就是社会性康复的独特思路。我们往往精心设计了很多训练注意力的项目、用具,并习惯在训练过程中和孩子较真,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孩子是否理解“我为什么要注意看、注意听呢?”“我为什么要模仿大人的动作呢?”这是直接关系到孩子是否能够注意,是否愿意模仿的关键因素——动机!人类的活动起源于动机,自闭症孩子大量的、强烈的动机在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里,在孩子的日常生活里,在孩子的功能性活动里。而想让孩子从自闭症蜕变成更适应社会的人,更需要这样的思维:与其想办法让孩子完成训练的形式和过程,不如想办法为孩子找到训练的动机。1. 在要求孩子做事情时,坚持呼叫,训练孩子的“应答——对视”反应2. 在孩子沉迷自我和无意义的事情上时,及时“唤醒”他5. 在孩子集中注意的时间里,帮助孩子完成容易的小任务,让他们感受成功6. 指令简单明确,不要赘余,还可以让孩子试着复述指令7. 让孩子理解注意力的意义,并举实例让孩子体验不注意的实际危害注意力的训练不是一个单纯的过程,而是综合了各种具体的认知活动,例如孩子的动作能力、感知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活动。这意味着,注意力的训练是场持久战,除了坚持,家长还要有耐心和信心。
注明:文章以科普为目的,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