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8宁波奥斯汀融合学校宁波北仑区高田王街
特殊儿童的分类与教育:争议与实践
在特殊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中,分类一直是一个核心议题。自18世纪以来,人们就开始尝试对特殊儿童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医疗、看护或教育服务。然而,这一做法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尤其是在如何平衡分类的实用性与潜在的负面影响方面。
赞成分类的观点认为,通过分类可以更有效地对特殊儿童进行安置和提供相应的特殊教育与服务。分类有助于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实现因材施教,并便于行政管理和相关研究的深入。此外,分类还有助于专家之间的交流,以及立法者对特殊儿童问题的关注。
然而,反对者指出,现行的分类方法存在粗糙和误诊的风险,可能强化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区别,掩盖同类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分类可能导致标签化,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降低教师的期望,不利于特殊儿童潜能的发展。
尽管存在争议,特殊儿童的分类在实践中仍然被认为是必要的。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分类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从20世纪70年代起,人们开始尝试根据特殊儿童当前的表现以及所需要的教育和服务进行分类。例如,美国智力落后协会提出,应依照需要支持和辅助的程度对特殊儿童进行分类。
美国和日本在特殊儿童分类上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美国通过《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和《残疾人教育法》,明确了特殊儿童的分类,包括学习障碍、言语和语言障碍、智力障碍等。日本则将特殊儿童分为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精神薄弱等七类。
在中国,虽然法律尚未明确规定特殊儿童的分类,但已有的法令或文件中提到了盲、聋哑、智力障碍等类别。台湾省的《特殊教育法》则将特殊儿童分为身心障碍和资赋优异两大类,进一步细分为智力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等。
特殊儿童的分类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在分类的实用性和尊重特殊儿童个体差异之间找到平衡。分类不应成为限制特殊儿童发展的桎梏,而应成为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教育支持的起点。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改进,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潜能,成为社会中有贡献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