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融合,我们要明白其实是与孩子的能力息息相关的。
具备一定条件的特殊儿童,才适合融合到普通学校。
而除了学校融合,生活中我们其实还有6种融合方式让孩子得到很好的干预和融合。
在融合的道路上,了解以下这些关键知识,才能帮孩子更顺利地融于社会。
很多家长以为,把孩子送到普通学校(幼儿园、小学等)去,就叫融合;
或者把孩子往人多的地方带,就叫融合;
又或是普通学校(幼儿园、小学等)可以接纳个别特殊儿童到班里学习,就叫融合学校。
其实不然。
融合教育﹝Inclusion﹞,即,让特殊儿童「回归主流」的基本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新兴的一种教育思想,源于20世纪70年代特殊教育领域内的回归主流运动,即尽可能将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安置在一起,为特殊儿童创造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这个理论的目标是,
创造一切条件,让特殊儿童无限接近同龄人,最终回归主流。
不是形式上和同龄人在一起,而是从本质上(认知理解、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无限接近于普通儿童,从而达到融合。
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许家成提出“所有孤独症谱系的儿童都应该在一个最少限制的环境中接受特殊教育。最少限制环境是指将特殊儿童安置在尽可能融合的、更接近常态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理想的状态是,让不同层面的特殊孩子都能找到与自身程度相匹配进行融合教育的学校。
不是所有的孤独症孩子到了适龄年龄就都适合进入融合班学习(更可况融合班是非常稀缺的资源),家长需要判断孩子是否已经符合以下标准。
1)、基本没有伤害他人的行为
如果有严重打人、推人、咬人等伤害行为,校方和其他儿童家长一定是很难接受孩子的。所以,需要提前做好计划解决孩子严重的问题行为。
2)、有基本的服从能力,较少违拗行为
课堂主导者是老师,如果孩子不能服从老师的指令,情绪反抗,拒不配合,很难在学校坚持下去。
3)、有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一般身心年龄与同龄人差距不超过正负2年
比如,幼儿园中班是4岁儿童,特殊儿童若想融入,其评估的心智年龄不少于(4-2)岁,其实际年龄不大于(4+2)岁。
也就是说,如果想要进入这个幼儿园融合,至少具备2岁的心智水平,孩子实际年龄不大于6岁。如果差距太大,会难以跟上进度。
1)学校及普通儿童可接纳特殊儿童
形式接纳容易,思想接纳不易。我们经常可能从新闻上看到某些地方出现普通学生家长联名上书将特殊孩子赶出普通学校的现象,即使在北京这样具有极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城市,也会有这样让人心痛的新闻见报。
所以,除了制度,提前了解环境氛围也是不容忽略的。
2)学校具备特殊教育康复师师资
即便是能够进入普通学校,大多孤独症孩子还是需要有专门的康复师进行陪读或辅导的,了解学校是否有这样的资源或者是否允许影子老师陪读。
3)学校具备个别化教学能力
让孤独症孩子全天每节课跟随普通儿童,是一件有些累也有些难的事情。有些困难科目,需要个别化辅导。学校是否可以提供专业教师补充授课帮助孩子,也是我们可以考察的方向。
如果孩子整体能力接近普通儿童,但个别能力欠缺,比如注意力、语言表达、游戏能力等,建议家长对校方老师如实说明欠缺的方面,让老师对孩子的相关能力多关注,多辅助。
如果孩子整体能力与普通儿童相差太远,也就是不具备第二部分说的3点能力,那么,最好还是先在机构接受干预训练。
其实,融合不局限于学校,小到你家小区的儿童群体,大到动物园等公共环境,到处都可以进行融合。提前练习,可以帮助孩子打好入校融合的基础。
1)反复强调的走出家庭
这一点我们强调了很多次,如果孤独症孩子因为各种原因,只能被家长锁在家里,这其实是另一种社会融合的丧失。
2)机构不是永久,家长需持续学习
一般在3岁左右时,孩子会进入幼儿园,如果孩子的能力不足以入园,就要选择合适的机构继续干预。
同时,孩子在干预机构学习时,家长需要学习干预知识,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机构,而家长是陪伴孩子最久的人,需要为日后给孩子支持做准备。
3)公共场所的融合练习(超市饭店等)
4)1-2名同伴的家庭融合
当孩子的心智年龄达到2-3岁,可以为儿童寻找家庭同伴。最合适的家庭同伴可以从亲戚朋友甚至邻居中挑选,然后请到家里。
这里有个选择的小诀窍,大龄(比自己孩子大1-3岁)优先,小龄(比自己孩子小1-3岁)其次,最后才是同龄的小朋友。
因为大龄儿童能力强,有一定的照顾能力,会引领小孩子玩。但家长也要注意把握社交的节奏和内容。
比如,事先设计好家庭社交的主题,分玩具主题、积木搭城堡主题、火车运输主题、动画片角色扮演主题等等;
比如,事先与大龄儿童沟通好,要教弟弟(妹妹)玩,玩好有奖励,不能欺负弟弟(妹妹)等等。
而小龄儿童能力与自己孩子能力相当,可以一起玩平行游戏,即两人的社交关系是平等的,家长只需适时引导即可。
反而是同龄儿童最难,不但关系平等,而且存在互相竞争。这里面就有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需要处理,恐怕不是孤独症儿童能应付过来的。
5)1-2名同伴的社区融合
完成家庭融合项目后,再逐渐转移到社区,比如你家楼下玩耍的孩子们。这时,家长可掌控的内容变少,对场所地点、社交内容、社交对象的掌控变少了,需要儿童自己灵活应对的内容变多了。
建议家长提前与熟悉的小朋友及家长们打好招呼,自己设计及组织游戏内容,把控节奏。
6)2名以上同伴的社交融合
如果经历了以上5个阶段,那孤独症儿童的能力及社会性就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此时,我们就可以增加儿童,创造多名儿童的社交环境。
比如,课外兴趣班。看看孩子有什么有兴趣的领域,着重培养,在培养兴趣的同时,结交小朋友。
比如,户外的充气的淘气堡或者室内游乐场。这些游乐场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小朋友,性格、脾气、和其他小朋友交往方式各异。看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有哪些表现和问题。再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来源:五彩鹿儿童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