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掉入了语言训练的误区
导致苦苦坚持许久却效果甚微
甚至有时还给孩子创造了其他问题
今天总结大家总踩的几个误区
赶紧避开!
过多使用“说xx”
你在教孩子语言的过程中有没有经常使用这个句式?“说我要苹果”、“说再见”、“说不要”...这有什么问题?不都是这样教吗?问题就在于那个“说”字。
其一,孩子可能会直接仿说你的句式“说xx”;其二, 整个语言沟通的过程变成了家长下指令(要求孩子说xx),而非互动性的沟通过程。
那应该怎么做?就直接示范孩子需要说的内容,如:孩子看向苹果,想要苹果,甚至指向苹果时。妈妈示范“苹果!”“要苹果!”,等待1-3秒,如果孩子不模仿,再次示范并呈现饼干给孩子。大量示范可以提供恰当的语言环境,而等待则可以鼓励孩子模仿。
孩子说错了,还不能纠正吗?不是的,改变纠正的方法,结果会大不相同。
当你告诉孩子“说错了”、“不是xxx”时,对于言语发展落后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沟通意图,可能会因为挫败感或者匮乏的沟通行为而减少。
正确的做法是,在鼓励孩子尝试沟通的基础上直接示范正确的发音。比如孩子说“luo ba(萝卜)”,你可以拿着萝卜的玩具或者实物,肯定地说“哦,要萝卜!给你萝卜!”,重音放在“bo卜”上。
主动语言好像经常被家长们遗忘,但对于缺乏社交沟通主动性的孤独症儿童来说,建立孩子主动想要跟人沟通互动的意愿极其重要。不要过多地将重点放在让孩子早点开口仿说、读卡片上,而是要多引导孩子的主动沟通意愿,思考孩子学会的模仿语言是否可以在真正需要时运用出来。
动作、手势、表情等非言语沟通是所有儿童早期建立沟通的基础。不用担心孩子用这些方式习惯了就不再用语言,将它看作主动沟通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一定的口语来练习言语发展是非常有效的。
关注说话者的口部对孩子建立清晰的发音极其重要,所以家长在家教孩子语言时,不要自己教自己的,一定要先获得孩子的关注后再开始,吸引孩子关注,可以通过呼唤孩子在姓名、用孩子感兴趣的玩具或者食物等,发现孩子注意力在自己身上时,立即开始教导孩子语言。
过多的提问、下指令、提要求会降低孩子的主动沟通意识,孩子主动沟通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人喜欢不停地被“考试”。如果孩子总是在被提问、被要求的时候才回答回应,自己很少主动描述看到的、听到的、在做的,那么孩子的沟通主动性就并没有建立起来。
能发音并说许多内容就很不错了,我能猜到孩子说的是什么,说不清也没什么关系吧?
有些孩子发音不清却能说很多内容,这可能是长期忽视发音清晰度的结果。发音的清晰度和孩子对气息的控制和发音器官(舌头、下颌等)的位置有关。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发音却仍旧不清晰,说明孩子的发音器官位置或者气流的处理是有问题的。这样长期不恰当的发音记忆会让孩子养成习惯(大脑形成错误的运动记忆),改起来更难、更花时间。
因此,从一开始建立恰当正确的发音非常重要,当然,也不应太过纠正孩子发音而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有一些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清晰的,可咨询老师,这些早期说不清不用太过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