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家长抱怨说孩子怎么老是来回晃、不停地拍手、摇摆、转圈,该怎么办啊?殊不知这正是孤独症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
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我们只有选择正确的处理方式才能够对于他们的康复起到作用。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自闭症儿童常见刺激行为的解决方法。 1.阻挡 当孩子进行自我刺激时,我们要立刻阻止行为的继续,来尽量减少行为受到强化的时间、频率和强度,同时可以给孩子其他感兴趣的事做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表现出恰当行为时要对他适当强化,恰当行为持续的时间越长,强化力度越大。 2.截断 即采取一定措施,使得某特定行为发生时自身不再接收到该种特定刺激。不过这种方法比较局限,只有在明确自我刺激的刺激原因时才有可能使用,而且大部分截断方法会对肢体有限制,所以并不常用。 3.替代 我们可以挖掘能产生类似刺激的适当活动来满足孩子的刺激需求。 比如孩子喜欢看光线的变化,可以给孩子看万花筒或玩有丰富视觉变化的电脑游戏。孩子喜欢黏腻的感觉,可以给孩子玩肥皂水或者橡皮泥。孩子总是固执地排列物体,可以打断他引导孩子用这些物体搭建房子或者摆成其他有趣的图案。每次引导成功立即表扬奖励孩子,强化他的行为。 4.不兼容 在孩子出现一些自我刺激的行为时如不停的搓手,此时家长只需要让孩子从事一些需要利用到双手的活动,这样孩子便不能从事搓手的行为,此时两个行为产生一种不兼容性。 5.增强认知 认知因素在行为的习得和改变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增强儿童对自我不良行为的认知有利于改变其不良行为。首先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提高认知,建立自我管理能力,然后才能让孩子通过自我管理来控制自我刺激。 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孩子认识到行为发生的能力;二是提高孩子在行为发生时的自我控制能力。当孩子出现自我刺激行为时,家长或老师及时对其说“不可以这样做”,让孩子认识到这种行为是不恰当的,从而减少自我刺激的产生。 但是这种方法对孩子的认知和控制能力有一定要求,而且需要孩子有主动的意识和动力去停止,所以适合认知年龄大一点的孩子。 总之,减少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是一个很重要但也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我们在干预之前要弄清孩子行为发生的原因和目的,不要盲目干预,以免孩子产生新的问题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