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9北京小汤山医院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
每个幼儿的发展速度不一,实难以用「某一年龄层」或「某一阶段」的能力来涵括所有孩子的发展;再者,幼儿的发展是连续性的,某项能力的连续发展历程,实应为老师、父母或临床工作人员所必须知道的,才能适当预期幼儿的发展,并拓展幼儿的能力。所以,接下来将以「能力」为导向,为读者作横向式(儿童语言连续发展历程)的介绍。
语言沟通的生理机转与心理历程
我们总认为「说话」很简单,嘴巴张一张,舌头动一动,「话」就说出来了。所以,为人父母的总担心孩子舌头够不够长、舌系带是不是太紧;当老师的则多尝试藉教「发音」来教孩子说话。结果,孩子不是舌系带被剪,就是学发「丫」、发「一」...····,长时间下来,不但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没有助益,反而造成与孩子间的不良互动。
其实,「说话」的过程,是大脑产生语言符号→由这语言符号转换成声音符号→藉声带振动发声→构音器官摩擦阻断变成语音而说出。但是,「说话」-口语能力,只是沟通的方法之一,会说话并不就代表具备沟通能力。在沟通历程中,需与人产生互动、沟通意图(动机)的引发、「听」者与「说」者的轮流、沟通情境的了解,再加上「口语表达」能力的应用,才能适当地与人「交谈」。
所以,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与学习,除了生理的成熟、正常的发展外,还需环境中提供足够的语言刺激和学习经验,才能一步步地开展。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幼儿除了须认识周遭事物、形成概念、听懂语言、学习语汇、发展词句外,还要了解:如何将这些语词应用于各种沟通情境中,来达到沟通的目的;在沟通过程中,更要学习如何与人轮流交谈,如何倾听,等待和判断沟通上的非语言线索,如何引发交谈、维持主题、结束谈话;知道在什麽场合说什麽话,更明白什麽时候该说话,何时又该只听不说。这些复杂的沟通历程,实无法只靠有限的「发音」技巧或「仿说」来习得。
所以,在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应从语言沟通的整体面来介入,而不是只教某一个音或仿某一个字而已。
语言沟通能力的全面促进
想要增进幼儿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应先了解与提升幼儿言语机转、认知理解、口语表达与沟通行为等能力,才能整体地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言语机转能力
所谓「言语机转」,概指发声能力、构音动作能力,及发声与构音动作的协调。当宝宝哭声响亮、咯咯地笑,就已具备足够的发声能力(呼吸与声带振动的配合)。当宝宝会「吃」固体食物,会抿下食物,会咀嚼、吞咽,不会流口水,就已有灵巧的唇、舌、下须等口腔动作能力。而发声与口腔动作的协调配合,就形成了适当的构音动作。例如:双唇闭合时发出声音,就会形成双唇音;舌头与上齿背摩擦,就可以发出舌前音或舌尖音。
一般而言,宝宝能哭能叫能吃,在言语机转上都不会有问题,只有脑性麻痺儿童在这项能力上会较困难。很少宝宝不说话是因为言语机转上的障碍,所以,只是片面地做舌头动作练习或剪舌系带,并不能提升宝宝说的能力。
言语机转能力不好,会影响幼儿的口语清晰度,所以,要宝宝未来说话能口齿清晰,那麽就应该从「吃」来诱发口腔动作的协调,从「玩声音」来促进发声与构音动作的协调。
语言理解能力
在沟通过程中,要能听懂别人的话才能回应。「听懂」就是语言理解能力。所以,在沟通中,「听」是一项重要的沟通历程。从听觉过程来看,它是靠耳朵来接收声音→传送声波→转换成神经讯号→再送至大脑去「解释」。所以,耳朵负责「听到」,而大脑则是负责「听懂」。可见,语言理解并非只是靠逐字逐音的判听,还必须脑中储存足够的知识与经验,而且身历其境才容易进行。当宝宝还小,经验与判听知识都不足时,无法只从「听」来了解意思,就必须藉「看」、「操作」、「情境」来帮忙了解。但是,在宝宝「看」、「玩」时,若没有同时提供「语言」的声音符号,他们就难以学会「听懂」话。
所以,父母要随时「说」孩子当时正操弄的物品、看到的事物,让宝宝多「听」话,而且更要引导宝宝「听指令」,才能促进孩子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当宝宝能自发(不是跟着父母)且适当地(有意义的)说出语汇,就是口语表达能力的开始。不过,每个孩子的第一个语汇都不同,并不是每个人都先从叫爸爸妈妈开始。有些孩子叫「嬷」;有些说「不要」或「抱抱」;有些对食物有兴趣的宝宝,「吃」或「食物名称」将是他第一个语汇。
但是,第一个语汇都有共同特征,就是「宝宝每天都碰得到,且是他喜欢或需要的」。从这点就可以了解「语言」和「用」是不可分的。
许多父母总是会问到「我的孩子原来会说『爸爸』、『妈妈』、会说『打打』,现在反而不会,叫他说他都不肯,是否有什麽问题?」其实,若孩子已真正习得口语能力,除非有某些疾病或生理上的问题,才有可能「失去」这些能力。至于以前会说、现在不会说,大多是因为以前的说是「仿说」,只是一串牙牙学语的声音,并非真正的口语能力。真正的口语表达能力,必须是「有意义的」-语意,且会适当地「用」于沟通事件中-语用,而这口语能力-语形,才是幼儿已习得的语言能力;也就是我们前面曾说过的,语言须包括语意、语形、语用三要素。
沟通行为
任何一个婴儿在出生后就开始发展他们的「沟通行为」:逗弄他时,他会看着你的脸-视线的接触;会回应你的逗弄-互动行为;会用「哭」来表示需求、拒绝-沟通目的。慢慢地,他们学会看你的脸色、听你的语气-情境理解。他们一开始只会用哭来表示,再来他们就学会用笑、用拉人来表示,会指物、出声、做手势,这些「哭、笑、拉人、指物、动作手势」就是沟通方法。
所以,宝宝虽没有口语能力,却有很好的沟通行为发展。等到未来,当他们具备口语表达能力时,就会将「话」应用于沟通事件中,而成为用「口语」来沟通的人。
全面提升VS片面教导
常听到一句口耳相传的话:「要小孩说话就要逼他说,不说就不要给他.·...。」其实,「话」是逼不出来的,就如同我们不懂德语,怎麽逼还是逼不出来。「逼孩子说话」只会使彼此的互动变得不愉快,使沟通形成压力;而逼的结果往往造成孩子哭闹,父母最后只好弃甲投降,反而养成孩子以哭闹为手段的恶习而已。请记得:语言沟通能力不能只藉舌头的活动或吹的游戏来达成,更不能教孩子不解其意地仿单音而已,而是要从言语机转、认知理解、口语诱发及沟通行为的建立,来作幼儿语言能力的全面提升。
有听也有懂-语言理解能力的促进
许多父母总是说:「我的孩子很聪明,看上去什麽都听得懂,就是不开口说话。」或是:「他看到爸爸拿车钥匙,就去门口等着要出去;看妈妈端菜盛饭,就知道要吃饭,怎会有发展迟缓?」·..···但事实上,在语言理解的评量上,这些个案却常远远落后其年龄应有的能力。
为何「看」起来什麽都懂,又怎会「听」不懂话呢?现在就让我们来谈谈幼儿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历程,与如何促进其理解能力。
语言理解能力是认知能力
人对周遭事物的理解,是藉着看、听、闻、摸、尝等感觉器官输入讯息,再由大脑统整、分析、解释,再作出回应。例如:耳朵听到「万又又又」的声音,传至大脑后,就必须藉着对声音来源的判断及过去经验,来了解这「ヌヌス」是否代表有人敲门,而必须去应门;但若这声音来自桌子,再加上一个人正做着敲打动作,而这情境是发生在嘈杂的教室里,那麽这声音就成了「安静!」的讯号,而不是去应门。
这些对环境中的声音、语言的理解,需借助耳朵传声外,更仰赖大脑储存足够声音知识,以用来译码分辨。所以,语言理解能力是认知能力,幼儿语言发展必须建构在认知基础上。由此可知,当一个人的认知功能不足(如智能不足),或认知经验缺乏(如环境剥夺),他的语言能力也会受影响。
理解口语需以听觉作基础
「说话」的过程,是由大脑产生语言符号、振动声带发出声音、构音器官(唇、舌、牙齿、下颚、硬软颚、咽部)互相阻断摩擦,而形成语音说出;至于要「听懂话」,就需要耳朵来传声,所以,理解口语要以「听觉」作为基础。而一个人要在沟通时无碍地听懂对方的话语,就必须有「好的耳朵、足够的注意力和正常认知功能」。
所以,幼儿的语言发展历程是先「听懂」话才会「说」话的;也就是说,语言理解能力是语言发展的基石,而语言理解能力则是以「听觉」为经、「认知」为纬所建构出来的。
语言理解游戏-听觉游戏+认知游戏
口语前期
胎儿在母体内就有听力,新生婴儿对环境中突然的大声音会有惊吓反应,而柔和声音会让他们安静。此时「声音」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种感官讯号,他们无法了解这些声音的意义。但随着脑功能渐次发展,以及环境不断的给予声音刺激,会使他们渐渐区辨一些声音。如许多婴儿一听到妈妈的声音,就会停止哭泣或停止吸吮。所以,对于小婴儿,父母应多多提供感官刺激。对七、八个月大的宝宝,配合物体恒存概念的发展,不妨多跟他玩玩躲猫猫游戏,或是将音乐铃、响铃的闹钟用布盖起来,让宝宝藉声音去寻找;若宝宝会爬,更可以藉声音引导,让他们爬着去找声源-发声玩具或是躲起来的妈妈。
这年龄层的宝宝也开始了解环境的声音,听到电铃声会向门口望去,也会藉着情境、手势、语气来猜大人的意思。所以,这时对宝宝说话,应配合手势动作,来帮宝宝了解。
这阶段的宝宝是相当忙碌的。他不时爬进爬出,丢弄玩具,摇一摇、啃一啃。父母应在宝宝操弄玩具时,同时告知该玩具的名称。如宝宝正抱着球,我们就说「球」;拿着车子,就说「汽车」,让宝宝听许许多多的语汇。
所以,宝宝在还不会说话前(口语前期),语言理解游戏的重点在认识环境的声音(电话、电铃、喇叭声、闹钟、动物叫声等),再渐次提升至语汇的理解。
口语期
当幼儿开始可以使用有意义的语汇时,就进入口语期了。
口语期的游戏,要以听指令或指认为主。幼儿能说的语汇很少,不妨放几样日常用品或玩具在宝宝面前,要幼儿依指令拿给你,例如「汤匙给我」、「车子给我」;对幼儿已能正确指认的东西,我们就提升至功能性指认,「喝水用的拿给我」、「穿在脚上的东西给我」、「吃饭用的」等。
待幼儿能听懂称谓及物品名称,就可以将其组合成「去拿爸爸的鞋子」;听懂颜色,就变成「拿红色鞋子」;听懂形状,就成了「拿长长的绳子」或「圆圆的球」;能分辨大小,就把大小应用于指令中,「拿大球给我」。
当然,别忘了,要幼儿作指认时,不能在桌上单单放一样物品要他去拿。因为我们可能以为他都听懂了,但实际上,他只需听懂「拿」,就可以回应,而不是真正听懂「大小、颜色、功能.·.···」。
幼儿会说许多语汇及少许短句时,就可提升至「听两个指令」,如:「给我-和-」,「我要-,不要-」,「先拿-,再拿-」。这个游戏重点,在提升幼儿听复合句型的能力和记忆广度,也加强幼儿对不同语法的了解。所以,平常应让幼儿每次都依指令拿两个不同的东西;当幼儿可以听得很好时,就可再提升至三个指令、四个指令等。
三、四岁大的幼儿,由于语言理解能力的精进,可以听懂一整段话,所以这时幼儿对听故事有莫大的兴趣。当幼儿听完故事后,父母不妨就故事内容问孩子问题,以确知他是否完全听懂,并提升他的组织、重组能力。例如,听完龟兔赛跑故事,可以问:「乌龟和兔子谁赢了?兔子为什麽会输呢?如果兔子没有睡觉,那会是谁赢呢?····」这样,会将单向式的接收讯息-「听」变成有意义的双向互动,对幼儿的语言能力、组织思考能力都大有助益。
语言精熟度时期
一旦孩子进入语言精熟度时期,他们的日常对话能力多已完成。此时可以渐渐提供较艰涩的语词,例如:存钱等于储蓄,没钱就是贫穷,有钱又称富有,有钱的人叫富翁.······。您不妨留意一下,许多儿童故事书多含有一些艰涩语词,常让孩子似懂非懂的。比如那些「令尊、令堂、小犬、内人」的称谓,还有成语及修饰词等艰涩的语词,到成人阶段都尚在学习呢!这些较高层次的语言,不正代表一个人说话的风格、口才,及文学素养吗?其实,这些能力都可自小培养的。
语言理解游戏的进阶
「听、说、读、写」,听是说的基础,孩子的语言发展是从环境中不断地听、看、理解,再模仿说出。所以,语言理解是语言发展的一项重要能力。 想藉游戏促进孩子的理解能力,要随着孩子的认知而改变。孩子愈小,和他们说话愈须简单、扼要;但较大的孩子就可提供不同的对话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