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行为,一般都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但是不解决,又会阻碍孩子的身心发展,一些怪异的行为则会引人侧目,成为融入集体的一块绊脚石,甚至会伤及他人或自己。
问题行为 怎么解决
首先问题行为的干预分为以下步骤: 分析行为功能→希望孩子怎么做→做好预防与控制→采取应对策略。 一般来说,干预问题行为之前,应先将需要干预的问题行为进行排序,干预顺序如下: 1、是否对孩子自身或他人造成伤害→2、是否会阻碍孩子日常生活及学习→3、发生频率的多少→4、是否能对社会环境接受 对孩子的问题行为进行排序后,首先挑选排在第一或第二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排在后面的行为暂且不进行干预,这并不是说排在后面的行为不需要干预,而是当下来说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行为,所以暂且不选。 1 分析行为的功能 一般来说,问题行为的功能有以下四种: (1) 实物强化:想要获得某个东西 (2) 注意力强化:想要获得某人的关注 (3) 逃避强化:想要逃避某个任务 (4) 自我感觉刺激:自我刺激 举例:扔东西的行为 当小明想要某样喜欢的玩具,则会开始扔手边的东西,然后妈妈将玩具还给小明。 扔东西的功能就是为了获得某样物品。 当妈妈打电话不理会小明时,小明开始扔东西,妈妈过来安抚小明。扔东西的功能就是为了获得妈妈注意力。 妈妈让小明做作业,小明开始扔东西,妈妈不理会让他完成作业,但小明仍继续扔东西,妈妈则把作业拿走了。扔东西的功能就是为了逃避做作业。 每当小明无聊没有事情时,就会扔东西,看到什么扔什么。扔东西是自我刺激的过程。 2 希望孩子怎么做 确定了行为的功能,接下来就要考虑——不希望孩子扔东西,希望孩子怎么做? 扔东西获得玩具 希望(目标):孩子用合适的方式获得玩具 扔东西获得注意力 希望:通过正确的方式获得他人关注,例如喊:爸爸妈妈 扔东西逃避做作业 希望:能够完成自己的作业,或者会表达“我待会再做”“我不会做,你教我”等 扔东西自我刺激 希望:减少这类刺激的需求,找一些替代行为,比如扔球、扔沙包。 3 做好预防与控制 确定了希望孩子该怎么做,制定好目标之后,我们就要找机会、创造机会去教。让孩子用正确的行为替代问题行为,去应对比较自然的情景。 教学的时候要注意: ①设定的目标要合理。比如孩子的语言能力弱,再教孩子提要求的时候,可以教孩子伸手表示要或者说“要”;如果孩子的语言能力强一点,可以说“我要xx”。 ②当孩子的能力有所提升,在预防控制的时候可以稍稍过分一些,尝试给孩子制造容易发生问题行为的场景。比如拿了玩具故意延迟给孩子,故意给孩子作业的量多一些。 4 采取应对策略 当孩子的问题行为出现了,那我们该如何应对? 如果孩子通过问题行为来得到玩具,则我们要坚持住,不能给他这一玩具,无论他如何哭闹,当然如果孩子情绪行为太严重时我们可以选择在他行为稍微好一点时,给他另一物品(不能是刚开始他所想要的,可以是食物),转移注意力。 如果孩子通过问题行为来获得关注,则在相对安全的环境里,我们要学会忽视他的这一行为。(注意:这里的忽视,不是指他在扔东西时扭头不看他,而是这一过程中你原本在做什么的就继续做什么,不看他也不故意把头扭到一边。) 当孩子不想做作业出现问题行为时,我们可以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或减少作业的量,给他增加强化物,告知他完成作业可以得到强化物。当他出现问题行为时,及时制止,并且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