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先天性缺乏社交动机,这导致了他们社交兴趣和社交行为的缺陷。”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邹小兵主任医师在不同的场合都强调过社交对自闭症儿童的重要性,并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基于不同社交元素的6级社交阶梯。“将自闭症儿童社交阶梯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包含数十个社交元素,每个元素都可以结合家庭生活常见的活动和游戏来进行。”大米和小米的RICE模式提出的为自闭症儿童搭建社交阶梯,正是基于邹小兵提出的6级社交阶梯。其中,R是以社交为核心,I是个性化,C是强调综合性,E是全情投入。这几个元素,既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也离不开将个性化的干预落到实处,还需要机构、家长和孩子的全情投入。这其中,如何在日常生活的自然情景中对孩子进行干预,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生活就是干预,干预就是生活。在家庭日常活动、自理、游戏中教导社交沟通至关重要。最理想的干预就是让孩子总是处在一对一、面对面、快乐、密集的互动游戏、学习和活动中。”邹小兵也多次强调在日常情景中进行干预的重要性。"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社交故事是一种成熟的、实证有效的干预手段,在国际范围内已被广泛认可和使用。首先,通过说故事的形式,向孩子仔细描述一个特定的社交处境,解释他人在社会情境中的感受和想法。然后,描述不同的社交场合中的适当行为和态度,令孩子明白在处境中应有的行为,以增强他们对社交处境的理解。最终,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社交行为,态度和反应,甚至使他们能主动、自发地对相处的处境作出恰当的反应。举例来说,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学会赞美他人,可以这样描述一个情境:在教室里看到某个小女孩,今天换了一个新发型,或穿了一个漂亮裙子。我们走上前,然后呢,对她说你这个发型或衣服真好看,那她会觉得很开心,那她也会用相应的态度跟你互动。接下来,你们可以成为好朋友,玩更多的游戏。社交故事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并且在每一页配图来更有效地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有已经编写好的第一人称社交故事,也有根据他人经历编写的社交故事,或者自己编写的社交故事。1.提供视觉线索,将自闭症儿童在社会情境中无法感知的思考、感觉以及行为反应连接起来,成为有意义的事件。比如,孩子不知道什么是赞美别人,为什么要去赞美别人,那我们可以把赞美别人变成一个视觉化的东西,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一些图片或文字,再把这些连成一个事件,让孩子去理解,成为他的一种视觉的提示。2.孩子在听故事时会有很强的带入感,将故事内容化为自己的认知,将故事中的社会线索转化为自己的行为,然后应用于适当的社会情境。比如,赞美他人,因为是第一人称,他可以代入是自己被赞美的情境,或是自己赞美他人的情境。如果他人被赞美觉得很开心,反馈给孩子的情感也是积极的。3.依据一个又一个特定情境,降低孩子认知的类化要求。比如将赞美他人,分成一个又一个特定的具体情境,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体会。4.用一个可观看的格式编写,容易应用,可反复练习,并且可与其他干预方法一起整合运用。故事型、纸质的形式,更容易反复练习角色扮演,还可以结合行为后效图等其他的干预方法一起去运用。一定要在孩子安静、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去阅读,比如在沙发上、豆袋上,家长和孩子一起安静的阅读、互动。在事情发生之前。比如,想让孩子学会怎么加入别人,一起玩游戏,那一定是在游戏之前就带着他去读这个故事。对故事情节进行角色扮演,可以家长先扮演孩子一方,再请孩子扮演自己,这样起到示范的作用。可以选择扮演正确的和错误的做法。在扮演之后,家长一定要记得点评,比如家长扮演正确了,在扮演结束之后可以跟孩子说:“哇,你看爸爸刚刚就是一个发起正确对话的行为,爸爸很厉害啊,我有在跟他发起一个对话,有对话时看他眼睛。”如果说,爸爸扮演错误时,说,“爸爸在聊天的时候,眼睛都没有看对方,这是不对的。”接下来,我们要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在事件发生前,提醒孩子社交故事中的内容,这起到预告的作用。比如,孩子和其他小伙伴发起对话之前,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或图片形式提醒他怎么做。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前几次尝试时,比如孩子对话时给予一些小提示(口语或者指一指),帮助和鼓励孩子记住社交故事中的内容。在孩子掌握后,家长慢慢退出提示。事后回顾是一个复盘的机会,孩子做得对的地方,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知道刚刚那个做法是正确的,是可以以后再做的;孩子做得不对,指出事件的后果,提醒下次注意,要怎么去做才会更好。首先,社交故事的教导者要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可帮助他们提升兴趣及喜欢遵循引导。其次,阅读故事的频率要根据故事的主题而定。如果我们故事讲不好,那孩子听起来就会很无聊,或者他不喜欢听。例如,可以尝试用不同方法令孩子明白故事内容或加以测试,如通过提问、指认图片、收集与故事内容相关的对象等。在孩子较熟悉社交故事,并能对社交故事处境做出恰当的回应后,可适时地让社交故事淡出。因为社交故事是一个工具,我们不是说孩子要每次去看社交故事才能做出某个能力。在应用社交故事时,必须明白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是借由社交故事去帮助孩子理解社交情境,并非为了达到行为控制的目的。当孩子有良好行为出现的时候,一定要多鼓励他,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保持行为的延续,例如适时强化、优化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