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是中心近期是发表在《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杂志上的文章《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a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al System Implemented by Teachers for Students on the Autism Spectrum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in China》。本研究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CAI)程序,采用多重范例教学策略(Multiple Exemplar Instruction, MEI),由经培训的特殊教育教师对孤独症学生进行双向命名(Bidirectional Naming, BiN)的干预教学。本研究采用单一被试实验设计中的跨被试多探测设计,探索特教教师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程序对孤独症学生双向命名能力干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双向命名(BiN)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行为,是指个体的听者行为和说者行为双向联结的语言行为。具备双向命名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语言行为来习得新事物的名称,无需通过直接教学。例如,儿童认识家里的桌子,但并不认识“麦片”,这时候桌子上放了一包麦片,妈妈对儿童说“宝贝,把桌子上的麦片拿给妈妈”,妈妈的话语对于儿童来说是听者行为的输入,儿童通过这一过程学习了桌子上的物品叫做“麦片”。具备双向命名的儿童则能够发展出其他的语言行为,获得听者行为和说者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结。例如,在超市里看见麦片时能说出“麦片”,或当他人问“这是什么”时能说出“麦片”,或当别人说“指一指麦片”时,能完成正确指认这一听者反应等。双向命名是孤独症学生语言发展中的里程碑行为,能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提升语言的丰富性。
(一)研究对象
选取3名特殊教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标准如下:
(1)此前没有参与过双向命名评估和多重范例教学的培训;
(2)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程序感兴趣;
(3)参与孤独症学生的日常教学。
选取3名7-8岁的孤独症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标准如下:
(1)能正确理解并回应对话(Intraverbal)、言指(Tact)、指认(Point)、配对(Match)的相关教学指令;
(2)能用点击、拖拽图片的方式操作平板电脑且对平板电脑感兴趣;
(3)不具备双向命名能力。
(二)研究变量
1.自变量
本研究的自变量是已开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程序。该教学程序运用了多重范例教学策略,即使用配对、指认、对话和言指这四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同一刺激的不同范例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程序会对正确反应进行强化,对错误反应进行提示。
2.因变量
本研究的因变量是孤独症学生的双向命名能力。双向命名能力的探测主要通过对话测试、言指测试和指认测试的正确回应百分比,反映孤独症学生双向命名能力的发展状况。
(三)教学准备
1.教学工具
本研究使用平板电脑运行已开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程序。该程序包括学生基本信息、软件使用练习、双向命名评估(前测和后测)、多重范例教学以及数据记录。在双向命名测试和多重范例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不同组别的图片,每一组图片有5种刺激,每种刺激有4个范例,即一组共20张图片。
图 1 新奇图片示例(以天气符号为例)
2.教学环境
本研究在学校的资源教室中进行,每周2-4次,每次约30分钟,由经培训的教师带领孤独症学生进行独立学习活动。该计算机辅助教学程序的教学被嵌入孤独症学生定期安排的个人课程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平板并坐在学生对面,由学生使用平板进行学习。
(四)研究流程
1.教师培训
本研究参考行为技能训练模式对三名特殊教育教师进行双向命名的理论培训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程序的实操培训。培训包括说明、示范、角色扮演和反馈四个部分,并在培训过程中对教师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2.教学实施
(1)软件使用练习
在正式开始前,学生需要进行软件使用技能练习,确保能够掌握程序的使用,以及理解软件中的各种指令和辅助提示。
(2)双向命名前测
前测包括配对教学和测试两部分。
首先,对即将用于测试的新奇刺激物(确保被试不认识这些刺激物)进行配对教学直至达标,配对教学的形式是软件呈现相关图片,并发出“把XX和XX放在一起”的指令,若正确反应则给予强化,错误反应则进行提示。在此步骤中,教师并未对新奇刺激物的名称进行直接的教学,而是通过配对教学对儿童进行新奇刺激物的听者行为输入。
图 2 配对教学示例
其次,对配对教学中出现过的新奇刺激进行对话测试、言指测试和指认测试(见表1),以测试被试是否在配对教学的听者输入后自发出现其他的语言行为,包括听者反应(通过指认测试反应)、对话(通过对话测试反应)、言指(通过言指测试反应)。
(3)多重范例教学
本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图片筛选和多重范例教学。图片筛选通过对话测试和指认测试完成,筛选出两组学生不认识的刺激物,即新奇图片。多重范例教学阶段每个教学时段包含20个回合,配对教学、指认教学、对话教学和言指教学的指令随机出现,一组图片达标后进入下一组图片的教学,每组图片的通过标准为连续两个教学时段的正确回应百分比大于等于90%。
图6 言指教学示例
(4)双向命名后测
后测流程与前测相同,且使用与前测相同系列的测试题目,因此后测不需要进行图片筛选,直接进行配对教学和前测中的三项测试。
结果表示:
(1)三名特殊教育教师在经过培训后,均能以高水平的忠诚度实施双向命名测试和多重范例教学,且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提高孤独症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高了特教教师的教学效率。
(2)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给孤独症学生互动和反复练习的机会,三名教师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程序均有效提高了三名孤独症学生的双向命名能力。
本研究由经培训的特教教师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程序,帮助孤独症学生建立不同语言行为之间的联结,有效提高了孤独症学生的双向命名能力。对未来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建议:
(一)帮助学生建立语言行为之间的联结
特教教师常采用直接教学的方式来教授孤独症学生的基本语言行为,如仿说、言指、提要求等,孤独症学生虽然能熟练掌握相关技能,但却很难进一步自发发展出更高阶的语言技能。只有当孤独症学生能将掌握的不同语言行为进行联结后,才能发展出更高阶的语言技能。因此,在未来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孤独症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外,更应注重不同语言行为之间的联结。
(二)运用多重范例教学实施双向命名教学
多重范例教学能有效帮助于孤独症学生发展语言能力,且具有良好的泛化效果。这得益于多重范例教学可以通过多个教学刺激和指令,将单一、特定的刺激—反应拓展为多重、特定的刺激反应,甚至在足够多的范例教学后,可以泛化为任意的刺激反应关系。本研究在每次教学和探测中均选取 5 种刺激,每种刺激各 4 种范例,每一范例均对应 4 种不同的指令,目的在于通过尽可能多的范例和指令,帮助孤独症学生发展出命名能力。因此,在日常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和呈现不同形式、材质、背景、情景的范例,或在使用同一个范例时随机变换不同的教学指令,以帮助学生泛化所习得的知识或技能,减少重复刻板的练习。
(三)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本研究通过培训特教教师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对孤独症学生进行双向命名教学,结果显示该方案能帮助大部分孤独症学生建立不同语言行为之间的联结,发展孤独症学生的双向命名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循证实践的方法,在教学实施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而且能提供互动和反复练习的机会,以及客观的评估和及时准确的反馈。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降低了教师进行双向命名教学的技术难度,减轻教师教学的负担和花费的时间,提高了命名教学的效率。因此,在未来教学中,教师可以考虑在个训课、集体课、学生个人工作时间中嵌入或使用计算机来实施命名教学。
参考文献:
Lee, G. T., Hu, X., Yu, Z., Hu, X., Luke, N. (2024).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a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al System Implemented by Teachers for Students on the Autism Spectrum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in China.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0(0). https://doi.org/10.1177/01626434241257222
声明:部分图文转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