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bizheng123
机构库 文章库 人物库 视频库 书籍库 招聘库

孤独症谱系障碍:历史、现状与诊断发展

2024-06-13 09:40 次阅读
本文回顾了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历史,从1943年Leo Kanner首次描述孤独症开始,到现代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认识和诊断标准的演变。文章概述了孤独症的早期发现、命名、以及与父母教养方式无关的误解。同时,探讨了孤独症发病率的上升趋势,以及目前对孤独症病因的生物学和环境因素的研究方向。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表现多样性,以及诊断标准的更新,强调了早期识别和干预的重要性。
自闭症机构

机构的选择、孩子的问题、孩子学习方向请拨打:4001007156
添加客服微信:18509228507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其历史可追溯至1943年,当时美国儿童精神病学家Leo Kanner首次对其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Kanner观察到,某些儿童自婴儿时期起就表现出与周围人建立情感联系的困难,语言发展异常,缺乏对拥抱的需求,以及行为上的刻板性等特征。他将这一现象命名为“孤独性情感交往紊乱”,即现在所知的孤独症谱系障碍。

“孤独症”和“自闭症”均源于英文单词“autism”,其中“孤独症”主要在中国大陆地区使用,而“自闭症”则在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使用汉字或汉语的地区流行。该词源自希腊语“autor”,意为自我,用以描述孤独症患者倾向于自我兴趣的显著特征。

在孤独症被正式认识和命名之前,历史上可能已有具备孤独症特征的个体存在。这些个体有时被称为“仙女”的孩子,他们被描述为外表漂亮但与人疏远。

直到1980年,孤独症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但此后,各国报道的孤独症患病率显著上升。200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孤独症的患病率为2%,而2004年新泽西州的调查显示,广泛性发育障碍的患病率高达6.7%,其中孤独症占40‰。孤独症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现,尽管各国的发病率不一,但患病率上升的趋势是普遍的。

中国大陆地区在1982年首次报道了4例孤独症病例,但目前尚未有全国性的流行病学调查。孤独症在男女之间的发病率存在显著差异,国外报道的男女比例约为4:1,有研究指出女性患儿病情可能更为严重。

长期以来,人们曾错误地认为孤独症是由父母情感冷淡和教养方式不当引起的,这一观点对父母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并加剧了他们的痛苦。然而,近几十年的广泛研究表明,孤独症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无关,而是与生物学因素密切相关,这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尽管遗传因素在孤独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单纯的遗传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孤独症近年来发病率的上升,环境因素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孤独症儿童的行为表现是由发育障碍引起的,始于出生或婴幼儿期。随着大脑功能研究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孤独症与大脑发育问题有关,而非父母抚养方式。过去,一些精神学家曾将孤独症视为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一种表现,但这一观点已逐渐被否定。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20世纪70-80年代,随着对孤独症研究的深入,学者开始提出孤独症是一种更广泛的谱系障碍。这一概念的变化在《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ICD)》和《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得到体现。2013年,《美国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将孤独症谱系障碍统一命名,不再细分为阿斯伯格综合征、高功能孤独症及不典型孤独症等,以反映这些特殊类型实际上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表现多样,一些症状轻微,不易识别。孤独症可能与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同时出现,使得同一症状的表现形式可能不同,从而干扰了对该病的诊断。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症的行为模式也会发生变化,这增加了诊断的复杂性。因此,在临床诊断前需要仔细观察、询问及判断,然后进行诊断或定期随诊观察。

综上所述,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神经发育障碍,其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生物学、环境因素以及临床表现的多样性。随着对孤独症认识的不断深入,早期识别和干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帮助孤独症患者及其家庭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相关文章

ARTICLE 更多

相关资讯

ARTICLE 更多
自闭症问题在线咨询
X 全国优势资深自闭症康复机构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