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刻板行为有哪几类?
孤独症谱系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大概可以分为六个大类:
指明显地毫无目的的运动或以一种相似的方式不断重复的动作,例如,拍手、晃动身体、挥动手臂、手部和手指的动作等。
指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过去做事的方法反复进行或执行的行为,如按一种特定顺序排列一些东西,门窗一定要保持打开或关闭,并不断地检查门窗,抽屉和数数。
指以一种相同的方式重复某些有可能造成身体伤害的行为动作,例如,撞击头部、拍打头部、咬自己的手臂或手,以及其他对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
指某些日常生活活动以同样方式反复出现,孤独症谱系障碍仪式化行为与日常生活,自我照料等关系较密切,例如衣,食,住,行和上厕所的习惯,坚持吃某一种固定食物,睡前坚持做某一种固定事,坚持穿着固定款式材料服装,等等。
指拒绝变化,坚持事情保持不变的行为,例如,坚持要求某些物品处于相同的位置、被别人打断活动会感到不安、坚持坐在相同的位置、坚持某些特定的事情在特定的时间发生等。
指关注点、兴趣点以及活动范围狭窄或受限制,全神贯注于某项活动,强烈地依恋某种物品、迷恋能动的物品,比如钟表的指针或风扇等、喜欢物品的局部而非整体,比如喜欢玩弄玩具车的车轮,而不是喜欢玩具车。
很多家长都有“谈刻板色变”的想法,孩子偶尔间做了一些家长“看不惯”的、带有重复刻板特点的行为,就认为孩子有很多毛病,都需要治,需要矫正。
事实并非如此,相对于自伤行为或者攻击行为而言,刻板行为更显得特别。我们所说孤独症儿童刻板行为有3个特点,那就是高频率,长时间,无明显的目的或意义。
具体是什么程度呢?如果真要用数值来定义的话,频次需要在200次以上,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上,我们才考虑孩子的刻板行为需要矫正。
随着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当他从原有的能力进阶到更高的水平,他的表现会像更大的孩子,那些幼稚无趣的行为就会自然减少。
把孩子们的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缩短了他们无事可干的时间,这不仅会使他们无暇顾及所谓刻板行为的产生,而且还能很好地利用这些碎片时间来培养他们的合作与某些能力。
面对孩子的刻板行为,前事控制策略是最好的方法,也就是提前预防,或者说做出有针对性地改变来减少孩子的刻板行为。
我们要随时关注孩子刻板行为发生之前的任何“苗头”,事先采取措施,例如安排适合孩子的多样性活动,以减少孩子刻板行为的产生。 刺激控制也是干预孤独症刻板行为常用的方法,也属于前事控制。这种方法通过对刺激条件的改变来减少或削弱孤独症儿童特有的问题行为,特别是自我刺激性的行为。
一些儿童的刻板行为需要外在反馈或自身反馈作为支撑,此时可采取替代行为训练。儿童自身增强的刻板行为我们通常使用替代性感觉刺激。
儿童的各种行为各有其需要,困难或含义,因此在面对儿童刻板行为的时候,可以更加认识和理解儿童,并加以恰当的指导,这些行为自然会逐渐减少并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