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bizheng123
机构库 文章库 人物库 视频库 书籍库 招聘库

中国自闭症儿童心理与教育现状的深入分析

2024-06-08 14:25 次阅读
本文深入探讨了自闭症儿童在中国的心理特征和教育现状。从自闭症的历史研究背景出发,分析了自闭症儿童的感觉、知觉、注意力、记忆、语言、情绪情感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特殊性。同时,文章也指出了中国在自闭症儿童教育方面的不足,包括缺乏专门的教育体系和专业化教师队伍。文章还强调了对自闭症儿童心理特征的系统研究和教育现状的深入分析对于改善他们的教育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自闭症机构

机构的选择、孩子的问题、孩子学习方向请拨打:4001007156
添加客服微信:18509228507

自闭症,也称为孤独症或孤独性障碍,其研究最早可追溯至美国临床医学专家利奥·肯纳(Leo Kanner)在1943年发表的《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一文。肯纳通过对11名儿童的临床观察,首次将某些行为异常、自我表达困难且在社交沟通中表现出抗拒心理的群体定义为自闭性障碍。紧随其后,奥地利医生汉斯·阿斯伯格(Hans Asperger)于1944年发表了关于“自闭性精神病质”的研究,描述了一种孤独的精神病态。尽管两者研究存在相似之处,如都采用了“自闭性”一词,研究对象均表现出视线避闪、言语行为刻板、特殊兴趣爱好或狭窄的兴趣范围以及缺乏社交意愿等特征,但阿斯伯格所研究的患者多数具有更高的语言天赋和更好的思维能力。基于此,洛娜·温(Lorna Wing)于1981年提出了“阿斯伯格症候群”,即现今所称的阿斯伯格综合征(AS),以区分肯纳研究中的自闭症患者。

在中国,关于“孤独症”的诊断术语最早出现在1957年,由著名精神病学家纪明教授等人翻译的《临床精神病学》一书中,使用了“婴儿孤独症”这一术语。1982年,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的陶国泰教授在《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上发表了“婴儿孤独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一文,首次在国内报道了4例婴儿孤独症病例。1987年,陶国泰在美国《孤独症与发育障碍杂志》上发表了《中国儿童孤独症》,通过总结中国的15例儿童孤独症案例,探讨了在中国社会背景下自闭症儿童的早期识别、诊断以及自闭症在中国的出现率等问题。

中国于2006年首次将自闭症纳入精神残疾类别。2019年发布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指出,中国自闭症的患病率约为1%,这一数据是基于区域样本数据并参考国际数据得出的保守推算。根据2010年国家统计局的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中国人口为13.328亿,按1%的患病率计算,中国有超过1000万的自闭症人群和200多万自闭症儿童,每年新增自闭症儿童数量接近20万。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及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对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和语言方面,记忆、思维、注意力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教育领域也未制定出相应的课程标准,教育安置主要集中于随班就读或进入培智学校,缺乏专门的自闭症儿童学校。

在中国尚未出台正式的自闭症儿童教育教学法的情况下,本文旨在通过归纳分析现有的自闭症儿童心理研究,深入探讨自闭症儿童教育问题,并结合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提出建立符合国情的自闭症儿童心理与教育发展的展望和思考。

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自闭症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康复、干预、医学治疗等领域,但关于自闭症的病因、干预或治疗手段的有效性等问题尚未解决。目前,医学和教育领域对自闭症儿童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特征,探究中国自闭症儿童教育现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研究自闭症儿童的心理,有助于更直观深入地了解这一特殊群体,消除公众对自闭症群体的误解,为自闭症儿童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开放的社会环境。这将帮助家长或教师更好地理解自闭症儿童的异常表现,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并为自闭症儿童教育教学的课程制定、教学内容的筛选、教育方法的选择等指明方向。

综合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探究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发展和中国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有助于了解现有教育状况。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旨在打破中国现有自闭症教育理论的缺乏、研究的碎片化、片面化以及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现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中国自闭症儿童教育现状的研究分析,找到可供优化自闭症儿童教育系统的相关经验和做法,促进中国自闭症儿童心理与教育的发展。

随着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各阶段、各学科的教师都具备相应的课程教学资质和专门的教学内容储备。即便在发展较晚的盲、聋、智力障碍儿童教育领域,国家也颁布了相关的课程标准、建立了专门学校。然而,尽管中国自闭症患病人数众多,自闭症儿童教育需求巨大,但中国尚未建立专门的公立学校,自闭症儿童教育缺乏专业化,大量自闭症儿童未能得到合适、正当、有效的教学。因此,研究中国自闭症儿童教育现状,有利于自闭症儿童教育的专门化、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化等方面的全面进步,为中国自闭症儿童教育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自闭症儿童的感觉和知觉异常,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知觉加工上存在问题。他们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可能表现出异常敏感或迟钝。例如,在视觉方面,部分自闭症儿童对强光表现出异常的耐受性,而在正常光线条件下则过分敏感。在听觉方面,他们可能对微小的声音表现出无法忍受的反应,同时自己又会制造噪声。在味觉方面,自闭症儿童可能偏好柔软、刺激性味道弱的食物,并有特殊的口腔行为。嗅觉方面,他们可能对特定气味表现出特别的喜好或敏锐。本体觉方面,自闭症儿童可能喜欢自我刺激,如摇晃或扭动身体。

自闭症儿童的知觉异常主要表现在对局部和细节信息的过度关注,而忽略整体图像。他们在知觉加工时倾向于先关注局部和细节,之后再进行整体的信息加工,这与普通儿童的知觉加工过程相反。此外,自闭症儿童在颜色的视觉认知中,表现出更喜欢冷色调的倾向。

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问题主要表现在共同注意缺陷和选择性注意缺陷。他们可能更加关注细节信息,而对整体信息的加工能力较差,导致在选择关键词或重点内容时出现偏差。共同注意是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闭症儿童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缺陷,如共同注意行为较少,发展模式与普通儿童相反。

自闭症儿童的记忆能力存在特殊性。他们在机械记忆方面表现出色,尤其是对特殊事物的短时记忆能力。然而,对于复杂的视觉任务,他们的记忆能力则存在困难。工作记忆方面,自闭症儿童的言语工作记忆完整性与任务难度有关,而空间工作记忆的研究结果则存在争议。

语言障碍是自闭症儿童的典型特征,包括语言发育迟缓、交流互动中的回应问题、语言逻辑特殊、语言重复、代词使用问题以及语音韵律障碍。

情绪与行为障碍是自闭症儿童的核心障碍之一。他们在面部表情识别和情景情绪识别方面存在障碍,情绪表达也存在问题,如情绪表达不足或过度、难以调节自己的情绪。

社会交往障碍是自闭症儿童的核心特征,表现为社交技能障碍、共情能力较弱。他们较少参与社会组织或群体,与他人的眼神交流接触少,社会兴趣缺乏,对他人的处境较少表现出同情、伤心等社会性情感。共情能力的研究显示,自闭症儿童在识别和推理他人情绪上存在困难,但对于是否能感同身受则存在争议。

综上所述,自闭症儿童在感觉、知觉、注意力、记忆、语言、情绪情感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特殊性,这些特征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在自闭症儿童教育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来改善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和生活质量。


相关文章

ARTICLE 更多

相关资讯

ARTICLE 更多
自闭症问题在线咨询
X 全国优势资深自闭症康复机构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