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与感觉统合失调的相关分析
来源: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7年第17卷第2期
焦公凯,王伟勇,张志王君,邹冰,柯晓燕,陈一心,王民洁,王晨阳,陈图农,林节
基金项目: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NY03080)
作者单位: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精神科
摘要: 目的:探索儿童孤独症与感觉统合失调的关系。 方法:对60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儿童孤独症患儿(患者组)与60名健康儿童(对照组)填写儿童情况调查表,并分别进行感觉统合评定量表(SIS)、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BRS)及并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定孤独症患儿症状严重程度。 结果:患者组伴感觉统合失调的占95.0%,而对照组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仅占3.3%;患者组与对照组的感觉统合评定结果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1);病程长短不同的患儿感觉统合失调严重度不同,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智力水平与感觉统合失调显著相关(P< 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是否诊断为儿童孤独症与CBRS总分、本体感、母孕期有无高危因素、既往有重大疾病史、有无窒息史、母亲文化程度有关。 结论:儿童孤独症患儿普遍存在感觉统合失调,在对儿童孤独症患儿进行个别化训练的同时应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关键词: 儿童孤独症; 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失调
中图分类号: R749.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220(2007)02-088-03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autism and 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
JIAO Gong-kai,WANG Wei-yong,ZHANG Zhi-jun,ZOU Bing,KE Xiao-yan,CHEN Yi-xin, WANG Ming-jie, WANG Chen-yang,CHEN Tu-nong,LINJie.Bra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9,China
Key words: childhood autism; sensory integrative; 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
我国对儿童孤独症与感觉统合失调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我们对此进行研究,为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患者组为2003年7月至2004年7月在我院儿童心理门诊及康复部接受治疗,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儿童孤独症诊断标准的患儿。共60例,其中男51例,女9例;年龄3~ 7岁,平均(4.1± 1.4)岁;病程1~ 5年;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对照组为本市幼儿园幼儿60名,男49名,女11名,均身心健康;年龄3~ 7岁,平均(4.3± 1.2)岁;经家长老师同意后加入研究。
1.2 方法
采用儿童情况调查表:包括年龄、性别、母孕期情况、出生史、家族史、既往史、发育史、父母文化等。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lancy autism behavior ratingscale,CBRS):≥ 14分为异常。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autismratingscale,CARS):以30分为界,30~ 35分为轻-中度异常,≥ 36分为重度异常。感觉统合评定量表(sensory intergrative schedule,SIS):包括前庭平衡,触觉防御及本体感。以40分为界,≥ 40分正常,< 40分轻度异常,< 30分重度异常。以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
2 结果
2.1 两组SIS评分比较(表1)
表1 两组SIS评分比较( x± s)
组别例数前庭平衡触觉防御本体感
患者组60 34.43± 10.74 31.75± 11.36 23.72± 11.26
对照组60 54.23± 8.59 58.12± 8.06 55.40± 9.4
t值11.154 14.667 16.724
P值< 0.001 < 0.001 < 0.0012.2
CBRS与CARS的相关性分析经分析二者相关系数(r= 0.419,P= 0.001)。二者呈显著相关。
2.3 两组CBRS评分比较
患者组CBRS总分为(18.58± 3.69)分,对照组为(2.65± 3.86)分,差异有显著性(P< 0.001)。患者组CBRS各分项目分均较对照组显著为高(P均< 0.001)。
2.4 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的比较(表2)
表2 两组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的比较(例数,%)
组别例数感觉统合失调正常轻度重度发生率
患者组60 3(5.0) 10(16.7) 47(78.3) 57(95.0)
对照组60 58(96.7) 2(3.3) 0(0.0) 2(3.3)
由表2可见,患者组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
2.5 病程与感觉统合失调严重程度关系
病程< 2年者感觉统合失调严重程度为正常3例,轻~中度10例,重度29例;病程≥ 2年者分别为0、0及18例;不同病程者比较差异显著(χ2= 6.084,P< 0.05),说明病程越长,感觉统合失调越严重。
2.6 智力水平与感觉统合失调严重程度关系
据CARS第14项因子智力水平与感觉统合失调严重程度作相关分析(r= - 0.287,P= 0.026),说明智力水平越不平衡,感觉统合失调越严重。
2.7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以是否为儿童孤独症为因变量,以母孕期有高危因素、生产史、窒息史、家族史、既往有重大疾病史、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前庭平衡、触觉防御、本体感、CBRS总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有6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CBRS总分(0.482);本体感(- 0.295);母孕期有高危因素(+ 1.92);既往有重大疾病史(+ 0.099);窒息史(+ 0.79);母亲文化程度(- 0.087)。
3 讨论
Ornitz[1]首先报道孤独症患儿存在脑生理学上的问题,认为孤独症患儿有感觉输入及运动指令输出上的困扰,这种调节机能上的障碍,来自于脑干前庭核功能不佳,因而孤独症患儿有感觉统合失调。在临床工作中,可以观察到很多孤独症患儿,存在感觉统合失调,如有的触觉过于敏感,挑食偏食;有的过于迟钝,痛觉缺失,甚至出现自伤行为[2];有的前庭功能失衡,喜欢转圈,自我刺激;有的本体感不良,缺乏自我概念。本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较对照组儿童更易出现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高达95%,且程度较重。有报道[3]国外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患病率约为10%~ 30%,我国黄悦勤等[4]报道北京3~ 6岁幼儿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为29.4%。由此看出,儿童孤独症患儿中感觉统合失调的比率远远高出一般儿童群体,至少3倍以上。这与柯晓燕等[5]报道相一致,表明儿童孤独症与感觉统合失调显著相关。
外界各种感觉刺激信息进入大脑,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成有效的组合,机体作出适当的反应,在这一过程中涉及2个方面。其一,在同一时间内,多种感觉刺激信息传人中枢,由大脑进行统一加工处理,再协调相应的器官或组织做出适当的反应。其二,在接受新的信息的同时,大脑要找出储存于记忆中的经验信息,将新的感觉与以往的经验进行比较并使之协调,进一步指挥身体对环境做出适当的反应。孤独症患儿在这2方面都存在障碍,他们对刺激的反应往往不是过强就是过弱,因此,不能很好地对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反应。
本研究表明本体感不良对孤独症患儿有很大影响,由于本体感和身体形象概念严重不良,使他们不能协调好自身和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不易了解自己和自己目前在做的事情;企划运动几乎无能,心理学上的“自我”便无法顺利发展了。本研究结果提示,本体感不良可能为儿童孤独症的核心症状之一。
本研究认为母孕期及产时的各种不利因素如窒息等与儿童孤独症的发生有关,是儿童孤独症的高危因素。Ayres认为感觉输入的控制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感觉统合失调与母亲整个孕期及产后的内外环境关系密切,母孕期及产时的各种不利因素都会产生影响。母孕期胎儿的大脑已开始发育分化,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极为敏感,母孕期先兆流产会对胎儿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有研究认为感觉统合失调也与母孕期高危因素窒息有关。由此可见母孕期及产时的各种不利因素既是儿童孤独症的高危因素,也是感觉统合失调的危险因素。一因多果,症状重叠,使得孤独症患儿学习和适应能力严重受损。
本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孤独症的发生与母亲文化程度有关。任桂英等[6]和马士薇等[7]报道母亲文化程度越低,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率越高,母亲文化程度越低,可能与孕产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母孕期围产期不利因素较多,出生后养育方式不当,从而容易导致感觉统合失调,而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患有儿童孤独症的比率较一般人群高有关。
本研究表明病程越长,感觉统合失调的程度越重。儿童孤独症多起病于3岁前,感觉统合发展是个渐进过程,人体的运动、感觉与认知功能的发展与脑成熟过程并进,感觉统合形成的关键期在3~ 7岁,这一阶段儿童感觉统合功能是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从本研究资料看,孤独症患儿较正常对照组儿童有更多的既往重大疾病史,而他们此时也正处于感觉统合形成的关键时期,势必会影响到运动,感觉与认知功能的发展。
从神经发育模式上看,感觉统合理论认为高层次的学习技术如认知、语言、机能性行为等有赖于对多种感觉输入的加工能力的发展。大脑低级皮质中枢负责感觉的输入、整合及联系,而较高级的皮质中枢负责知觉、概括、推理、语言和学习,后者的发展有赖于前者。感觉统合是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经过大脑进行多次组织分析,综合处理,从而作出正确决策,使整个肌体和谐有效地运作,这样才能完成人类高级而复杂的认知活动如注意力、组织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概括和理解能力[3]。因此,为了个体获得复杂的学习技能,应在感觉统合上作好准备。
本研究还表明智力水平发展越不平衡,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越高,也就是说,感觉统合失调对认知功能有影响。Bertone等[8]研究表明儿童孤独症存在感觉统合的异常,并影响其认知能力的发展,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Ayres认为,伴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对外界感觉信息的协调往往是不良的,而感觉统合训练正是针对这种不良进行矫治,从而增强感觉信息输入的能力。Storey等认为感觉统合治疗可减少儿童孤独症的自我刺激行为。罗增让[9]报道:感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儿童的动作协调性、注意力、情绪稳定及触觉过分防御行为方面有改善,在语言量和表达能力与人交流方面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多数学者认为,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有普遍疗效,单项触觉过分防御的患儿改善较快较明显,而前庭失衡和本体感不良的患儿改善较慢且不明显。孤独症患儿中前庭失衡和本体感不良的较为普遍。虽然,感觉统合失调并不能解释儿童孤独症的全部症状,但孤独症患儿普遍存在感觉统合失调是不争之事实[10],因此,建议在进行个别化训练的同时,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失调与儿童孤独症是互为因果关系?还是共病关系?有待于今后更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同时也提供一个线索,对高危儿进行跟踪,及早在婴幼儿中进行感觉统合能力评估和克氏行为量表筛查,可早发现、早矫治儿童孤独症。
参考文献:
[1]陈文德.学习困难儿童指导手册:感觉统合积极疗法[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33-149.
[2]焦公凯,鞠红珍.儿童孤独症自伤行为的临床分析[ 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9,9:15-17.
[3]李旭东,黄悦勤.感觉统合失调的研究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173-174.
[4]黄悦勤,刘宝花,王燕玲,等.北京市城区3~ 6岁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现状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4-46.
[5]柯晓燕,王民洁,陈一心,等.广泛发育障碍与感觉统合失调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58-560.
[6]任桂英,王玉凤,顾伯美,等.北京市城区1994名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70-73.
[7]马士薇,张凤玲.上海市幼大班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2,20:491-492.
[8] Bertone A,Mottron L,Jelenic P,et al.Motion perception in autism:a“complex” issue[J].J Cogn Neurosci,2003,15:218-225.
[9]罗增让.国内儿童感觉统合研究综述[J].四川精神医学,2002,15:189-190.
[10] Dawson G,Watling R.Interventions to facilitate auditory,visual,andmotor integration in autism:a review of the evidence[J].J Autism andDevelop Disorders,2000,30:41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