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儿可能是这样,有的孩子是一点语言没有、眼神接触、社交障碍等等全部皆毁,甚至智力低于我们的平均水平之下,百分之七十以下,我们称之为低功能自闭症,也就是重度自闭症。
还有一部分他们有语言,但是无法理解语言,他们的眼神接触也是躲闪,他们无法理解隐喻,无法理解我们的幽默,理解我们的笑话。然后他们也出现了社交障碍,他们的社交互动是缺陷。
图源:摄图网
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之为高功能自闭症,甚至我们可以说是阿斯伯格,现在阿斯伯格已经没有了,我们就把它称之为轻度自闭症。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已经不再使用功能标签,而是使用三个级别来区分自闭症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分别是:
①1级ASD:以前称为高功能自闭症,这是最温和的类型。1级自闭症患者需要支持。
②2级ASD:这是自闭症的中等水平。2级自闭症患者需要较多的支持。
③3级ASD:以前称为低功能自闭症,是最严重的自闭症类型。3级自闭症患者需要大量的支持。
比起重度自闭症来说,很多轻度自闭症孩子因为症状较轻,通常语言能力尚可,认知理解能力正常,只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障碍、兴趣狭隘、刻板行为等等,更容易“混入人群”。而当家长发现时,往往已经错过“黄金干预期”,问题比初露端倪更加严重,家长更容易因此陷入愧疚和自责中。可乐8个月大的时候,妈妈和奶奶发现可乐不会用手指物、应名有问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动之后,她的发育大标准跟上了:会叫爸爸妈妈、会认识物品……可乐妈喘了一口气,然而到了2岁半,可乐依然停留在1岁多的水平。可乐3岁时按正常年纪入园了,没几天,老师就发现,可乐不听指令,自理不行,语言弱,集体活动总是跑开,喜欢一个人玩,在她耳边喊她名字,都不理。 种种征兆之下,可乐妈才终于带孩子到医院求诊,医生确诊,可乐是自闭症,在轻度到中度之间。出于侥幸,可乐妈依然继续让可乐上了半年幼儿园。但是就因为这段时间“放羊”,可乐从中轻度掉入中度。半年间,可乐妈已接到老师多次投诉,可乐的状态也越来越差,几乎不说话。最后老师明确告知可乐妈, 孩子只能上半天幼儿园。可乐妈这才带着孩子做住院评估,评估报告显示,可乐已经是中度自闭症。可乐妈再也无法欺骗自己,承认孩子的状态已经跌入谷底。图源:摄图网
有些阿斯患者甚至到了十几岁才确诊,比如之前的天使妈妈分享会现场。沐沐(化名)到了初二才确诊,但其实,早在沐沐读小学的时候就有许多异常情况,但那时父母并没有注意。沐沐小时候,父母只关心他的成绩,只要没考好就批评责备,他语文经常不及格,父母批评他粗心大意,而从来没有想到沐沐并不擅长这种学习方式。沐沐小时候会挤眉弄眼,父母就呵斥他站好,不要故意这样做,但后来才知道,这是抽动症的表现,不是故意的。一次,沐沐在院子里高兴地玩,说作业都已经做完了,却被爸爸发现有几项漏做了,就大加训斥:“以后没做完作业不许出去玩!”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都是沐沐在确诊后他告诉父母或者父母意识到的。有一次沐沐妈对他说:“这些事情放在你心里这么多年,沉甸甸的,真难为你了!”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高功能自闭症就比低功能自闭症要轻吗?在这两个范围当中,当医生给他一些孤独症的诊断之后,我们家长可能回去上网就要问:我的孩子在这条线上是更靠右还是更靠左?当有的家长得到结论靠右的时候,可能就是:哎呦,我的是重度自闭症。
重度自闭症肯定它出现的问题就比较多,例如:语言问题、互动问题、社交问题、一些神经发育、包括智力障碍问题,那么他可能需要更多的先进的技术来帮助他。
图源:摄图网
但是,往往我们会发现那些高功能自闭症患者,他们临床上表现出来的症状可能要有一些精神类障碍的东西,比低功能自闭症更强。比如:他们有喊叫、有一些异样的行为、他们不温和、很暴躁。其实低功能自闭症和高功能自闭症都应该重视起来,并不是因为他是高功能自闭症,就非常好康复,容易自愈的,不是这样的!也不是因为他是低功能自闭症,就不容易康复,不容易治愈。
在我们的临床当中,我们发现无论是低功能还是高功能都要重视起来。家长不要因为他是高功能,他有语言他就能走上社会,就不去重视,认为他花很短的时间就能康复!No!其实是一样的,他可能跟低功能自闭症一样走过相同的时间和相同的过程。
当我们发现孩子某些方面表现异常,一定要尽早到专业的医院、由专业的医生进行诊断,但家长切忌过于纠结自闭症的标签,因为孩子的状态是发展变化的,大脑也处在高速发展期,可塑性很强,无数实例告诉我们:孩子的智力水平越高、干预的年龄越小、训练强度越高 ,效果越好。
在欧美国家 ,已有不少通过教育和训练基本恢复正常生活的报道,而不予治疗绝大多数的孩子则表现较差。因此一旦我们发现孩子有落后于同龄其他孩子的症状表现,我们就应该选择一些科学的、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法与手段,给孩子进行干预,尽量缩短与普通孩子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