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恰当的社交表现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素,因为他们的表现为别人重视、接纳。同时,社交技巧亦有助孤独症人士适应成人生活,如:独立能力、工作能力及表现出责任感。所以,建立社交技巧就是建立孤独症人士的独立能力,帮助他们迈向成长。
他们对于身体接触常常表现了不安的反应,甚至抗拒,但亦有部分儿童会表现得过分亲热。例如:紧抱着陌生人,面对面瞪着陌生人等。
在群体中,他们或许会背着别人坐、躲在墙角、滑梯底下或躲躲筒中。
除了与人的距离,部分孤独症儿童与物件或环境的距离也有异常之处。例如:经常把身体贴近墙壁行走或即使知道将要碰到物件也不避开等。
不适当的与人或与物件的距离,会影响非语言沟通的发展,所以,对自闭症儿童来说,这种情况是必须改善的。
2、异常的运用物件及身体的表现
儿童未能自发及正确地使用物件。
儿童缺乏游戏的技巧。
儿童对环境缺乏兴趣,专注力短暂,组织力弱,障碍了他们学习运用物件。
在独自 1 人游戏或工作时,儿童或未能有效地运用自己的身体各部分。例如:自我刺激,像摇手、摇头等。
3、缺乏引发社交沟通
儿童不懂得引发社交沟通。
部分儿童虽然尝试引发沟通,但表达方式并不恰当。例如:望着成人大发脾气以表示在玩耍中遇上困难。
4、缺乏适当的社交反应
儿童未能作出适当的社交反应。例如:不适当的目光接触、不懂得轮流说话,回应他人的时间不准确,如太快或太迟回应他人等。
未能使用适当的语句沟通。例如:仍有鹦鹉式的对话,错误地运用代名词或混淆字句等。
在独立工作时未能做出适当的反应。例如:未能理解指示,未能专心完成工作及遵从工作常规等。
5、障碍儿童发展的行为
对不同的感觉刺激过分敏感或感觉过弱,也会障碍他们的发展。因为混乱的感觉可能令他们无法将外界环境的讯息组织起来,以至未能有效地学习。
其他的行为问题。例如:伤害自己、或他人,或拒绝与他人一起等。这些行为也直接影响儿童与他人交往。
6、不易适应环境的转变
对于人、事、物的转变,儿童容易感到不安,甚至大发脾气。
(1)与人接触:
例如:玩接触身体游戏,亲吻别人。
(2)与物件接触:
例如:引导儿童把弄绒毛洋娃娃或玩具。
(3)逐渐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亲近:
在日常生活中,儿童常常有与别人接触身体的时候,例如:拖手、排队等。训练员宜先观察儿童较接受跟哪些人接触及接触身体的哪部位,让儿童慢慢适应,再逐渐接触不同的人物及身体的不同部位。
另外,亦可以观察儿童较接受接触什么物件,并由这物件开始进行训练,当他完全接纳后,便逐渐让他接触至其他物件。
2、建立儿童适当地运用物件及身体的技巧
(1)增强操作物件的技巧:
例如:摇木马、推车。
(2)增强遵从简单的游戏规则的意识:
例如:轮候推车、叠积木、捉迷藏。
(3)增强参与假想式游戏的能力:
例如:协助照顾洋娃娃的日常起居、假装手偶作对话、儿童自行扮演另一人物或物件(扮医生、扮树)或是演出简单的短剧。
(4)增强独立工作的能力:
例如:在指示下协助成人做简单的工作(丢废纸),进而按口头、标志或文字批示完成一连串工作(收拾玩具、抹桌子、摆放食具等)。
3、引发儿童社交沟通的能力
(1)营造儿童喜欢的环境,引发他自行跟别人沟通:
例如:在[摇动游戏]中,当儿童玩得兴奋时突然停止,待他提出要求后才继续摇动。
(2)制造儿童需要别人协助的情景,引发他自行跟别人沟通:
例如:把儿童喜欢的食物放在很难拧开的瓶中,让他要求别人协助。
(3)在游戏中轮流进行某活动:
例如:轮流寻找躲藏的人。
(4)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他跟别人沟通的技巧:
例如:接听电话。
4、建立适当的社交反应
(1)以动作回应别人的要求:
例如:注视别人、在要求下亲吻别人。
(2)用话语回应别人:
例如:能有礼地道谢。
(3)明白别人的需要,并做出适当回应:
例如:知道别人感到寒冷便把衣服拿给他。
(4)在游戏规则下回应别人:
例如:按规则轮候玩游戏。
(5)能独立工作:
a)在口头指示下,完成工作:
例如:按指示为他人丢废纸。
b)在文字指示下,完成工作:
例如:按文字的指示完成某些项目,像[书屋]、[收拾玩具]等。
c)在环境提示下,完成工作:
例如:下课时便抹桌子、进膳前便放食具。
5、减少障碍儿童发展的行为
如果因为环境混乱以致儿童无法有效地学习,便须找出改善环境的方法,如:更清楚的视觉安排,让儿童明白环境对他的要求,以获得较佳学习效果。
如果改善了环境安排也不能提高儿童的学习效果,便要观察儿童感觉统合是否有问题,可咨询老师,共同商讨改善儿童因未能组织感觉刺激而障碍学习的方法。
6、减少因为环境转变而引起的问题
可使用程序卡及时间表,让儿童清楚[看]到将会发生的事情或可预计的转变,以减少其不安。
如果儿童因为未能组织外界刺激而引起不安,便要先帮助儿童组织环境,当他明白环境的要求时,便能适应转变。
逐渐转变法。儿童需慢慢的适应转变,所以要分多个阶段进行,让儿童接纳。
游戏玩法:小朋友拉成一个圆圈。随着老师边说边做动作:“吹泡泡,吹泡泡,吹成一个大泡泡。”小朋友手拉手转圈。“泡泡变大了;泡泡变小了。”泡泡变大,小朋友向外把圆圈变大;变小的时候,小朋友聚在中间。“泡泡飞高了,泡泡飞低了。”高的时候,小朋友将手举起来;低的时候,小朋友蹲下。“砰!泡泡破了。”小朋友松开拉着的手,跳起来。
注意问题:
(1)尽量让小朋友自己手拉手,以给孩子提供互动的机会。为了防止孩子跑开,家长可以在后面辅助。
(2)教师在组织过程中借助能力好的孩子带动能力弱的孩子。
(3)孩子不能做出正确反应的时候,家长不要急于辅助,要引导孩子模仿别人行为。
(4)待孩子们熟悉了以后,可以让语言好一些的孩子说,带领大家做游戏。
(5)小朋友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避免相互碰撞。
2、踩尾巴
游戏玩法:准备纸条若干,将纸条的三分之一塞进裤腰里,其余部分拖在外面当尾巴。两人一组,一个儿童当踩尾巴的人,另一个在场地上跑着躲避,不让对方踩到自己的尾巴。
注意问题:
(1)孤独症儿童往往会无目的地乱跑,因此家长或教师要注意引导孩子关注对方。
(2)开始时,教师可以将孩子的角色固定下来,待孩子掌握以后再换过来。对于能力弱的孩子,教师可以安排家长和孩子一组,待熟悉后,再安排小朋友之间的互动;在小朋友互动时,能力稍强的宜扮演“长尾巴的”,能力差异不要过于悬殊。
(3)为发展互动可以适当允许孩子之间的碰撞,家长不要太理会“谁吃亏、谁占便宜”的问题,等待孤独症儿童自己的反应。
3、两人二足
游戏玩法:两个小朋友互相搭肩,将两人互靠的一条腿用绳子绑在一起,两人像是长着三条腿,然后再协同一致向前走。
注意问题:(1)开始时,教师可以组织家长和孩子组成一组。孩子熟悉以后,再将两个小朋友组成一组。
(2)教师在分组时,要考虑一个能力强的和弱的搭配结合。
(3)走的快慢不是目的,关键是协调一致,既要彼此相互关注,因此慎用比赛的形式。
来源: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