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来自广东省江门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一个基于爱心助残车间打造辅助性就业新模式、帮助精神残疾人稳定就业的案例。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解决精神残疾人的就业难题,我们整合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和医疗机构等多方资源,打造了爱心助残车间。在创建过程中,我们多次与本地人力资源公司协调,对接印刷企业提供生产设备、产品原材料,依托医院精神康复中心提供场地及专科管理人员,使爱心助残车间集康复、培训、就业于一体,并构建“残联推动、社会承办、企业融入、残疾人参与”的辅助性就业新模式。与此同时,我们协助印刷企业根据用工岗位实际需求,设置了搬运工、包装工、手工生产工、产品设计师、车间基层管理员5个工种,明确了不同工种的工作要求、工作量化指标及培训内容,并要求员工通过培训考核后才可以上岗。
在对精神残疾人进行培训时,我们采用评估-培训-再评估的循环工作模式。一方面,组织精神科医生对精神残疾人学员进行3次职业能力评估,分别为:岗前评估、岗位操作能力评估、上岗后评估,精神残疾人只有通过上一阶段评估方可进入下一阶段学习。另一方面,请企业针对设置的岗位对精神残疾人进行定岗式培训。残疾人在完成岗前培训评估后,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考核评分及身体状况,灵活匹配岗位,练习岗位技能,完成具体生产操作。我们还结合精神残疾人岗位从业的常见问题,对医疗、心理、社工资源进行整合。一是由专科医生负责监控精神残疾人的日常身心状况,解决企业安置精神残疾人的后顾之忧;二是由社工对精神残疾人的岗位适应情况进行跟踪陪伴服务,及时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适应性问题;三是由心理咨询师对有情绪异常、人际关系困难等问题的残疾人,提供一对一的心理疏导与治疗,确保精神残疾人就业的健康及持续性。
同时,我们也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精神残疾人职工和企业融合发展。首先我们制定爱心助残车间管理规范,明确车间的日常管理规范及人员职责;其次,我们要求企业与精神残疾人签订正规劳动合同,为残疾人职工购买社保,保障精神残疾人享受企业员工同等福利待遇;最后,帮助企业在安置残疾人稳定从事辅助性就业工作后申请相应的税收优惠和就业奖励机制。
通过开展爱心助残车间项目,我深切体会到解决精神残疾人就业需要把握两个核心要素,一是岗位工作氛围的问题,二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问题。只有解决好了这两个问题,才能保障精神残疾人稳定就业,让用人单位放心安置,真正实现就业服务的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