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应用行为分析(ABA)作为孤独症康复教育的主要方法,虽然仅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但其应用广泛且发展迅速。本文将梳理ABA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分析本土化研究进展,人才培养状况,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首次引入ABA方法,首家民办孤独症康复机构的成立标志着ABA在中国的起步。随着时间的推移,ABA在中国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广泛应用,再到快速发展的三个阶段。家长的心声反映了社会对科学、专业康复方法的迫切需求,而ABA以其丰富的循证基础,成为孤独症干预的首选。
在教学方法上,ABA从单一的回合式教学(DDT)发展到自然情境教学(NET),再到关键性技能训练法(PRT)和语言行为(VB)等多样化教学策略。这一演变不仅显示了ABA的自我进化能力,也体现了其在实践应用中的活力。
然而,中国ABA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专业人才的培养渠道有限,国内缺乏系统化的ABA专业课程和认证体系,导致专业人才在质与量上均难以满足需求。此外,国内ABA研究起步较晚,与国际研究存在明显差距。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精协孤独症工作委员会等机构开始推动本土化人才培养,建立了中国应用行为分析教师(CNABA)培训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国内外合作也在不断加强,为ABA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多机会。
展望未来,ABA在中国的发展将继续朝着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前进。随着孤独症人士和家庭对专业服务需求的增加,ABA的应用将更加广泛,研究将更加深入。此外,随着高校ABA专业课程的开设和认证体系的建立,ABA专业人才的培养将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
总之,ABA在中国孤独症康复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同时也需要不断努力,以解决现有的问题,推动ABA在中国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