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对发育迟缓存在一定误区,认为孩子只是暂时的出现了这些现象,等过段时间就会恢复正常。但殊不知“一步慢,步步慢”,这样只会相差越来越多。发育迟缓阻碍孩子的身心发展,对健康成长带来很大的威胁。
儿童运动发育迟缓常于婴儿期出现,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于正常婴儿,如3个月了头竖不起来,7个月了仍不能翻身,不会用手抓东西。这个时期的运动发育迟缓预后可以是正常的,但更多的是脑损伤、脑瘫、智力低下等的早期表现。
1.由于围生期脑损伤引起,包括肌肉张力过高或过低,可能出现原始反射动作、肌肉无力,常伴有不正常动作模式,可伴有感觉功能障碍、动作协调困难等,最常见的疾病为脑瘫、智力低下。4.周围神经损伤或肌肉系统病变引起,如手足口后病遗症、臂丛神经损伤等。
4.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10.头不稳定:如4个月俯卧不能抬头或坐位时头不能竖直。
主要训练目标:视、听、触觉发育,前庭功能训练,身体翻转,头部控制,手握物。
视、听、触信息刺激不仅是提高智力、建立良好情绪的重要方法,也是运动功能训练的基础。
主要训练目标:主动翻身,促独坐、伸手抓物,前庭功能等感觉统合训练,开始良好习惯和情绪的培养并贯彻在以后训练中。
用语言、玩具引导翻身。有研究显示:与爬相比,翻身是成年以后还有的动作,是此阶段运动发育的重点项目。超过此年龄段还不会翻身的患儿,造成翻身障碍的异常情况已经形成较固定的模式,且难以用正确模式纠正取代。必须在早期异常时期进行抑制对抗训练,引导正常运动出现,其他功能均是如此。
主要训练目标:俯爬、膝手爬,开始立位训练,向立位过渡的体位转换,拇指/食指捏小物,咀嚼及发音训练,训练增加新项目。
爬行不仅是更协调的移动,更是立位移动和其他协调动作的基础,也有助于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情绪的改善。1岁后不会爬行、行走的患儿,应进行立位训练。但要注意过多的膝手爬可致手腕关节变形,一般每日爬行总量以50-100米较为适宜。
主要训练目标:独站、扶走/独走,手眼协调伸手抓物。
可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扶腋、腰站,靠站或保护下独站;牵手走、扶栏走或保护下独走。
不能独站、扶走或扶走姿势异常的患儿,除了上述训练外,可考虑增加捆站、跨步站、捆站踢物等。立位训练有助于增加肌力和骨关节稳定性。
婴儿运动发育迟缓常不易被发现,往往容易被家长所忽略,而错过关键的治疗时间,所以需要早期监测,从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发现宝宝行动上有“异常”的迹象,请及早带孩子去专业机构做评估和诊断,必要时接受专业的康复训练指导,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给孩子造成终生的遗憾。
注明: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