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盲文期刊的编辑。常常有友人疑惑地问我:“一个盲人,如何享受阅读的乐趣?”每每此时,我便想起那位全国自强模范、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的盲人教师刘芳。她说:“爱读书的人,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之路。”
在北京市西城区太平街的路东,一座大楼静静矗立,七个蓝色大字“中国盲文图书馆”镶嵌其上。这不仅是盲人的文化圣地,更是许多人心灵的港湾。每日,众多盲人或独自拄着盲杖,或在亲朋的陪伴下来到这里。他们或许完全看不见大楼的巍峨,但在心底,这里就是他们温暖的家。
盲文出版物,是盲人触摸世界的窗口,也是他们汲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但其制作工艺复杂、周期长、成本高,所以品种数量有限。那些外表厚重、宽大的盲文书,实则内芯脆弱,稍有不慎便会受潮、变形,影响摸读。因此,盲人很少能个人购买、存储大量图书,大多依赖图书馆借阅。
走进中国盲文图书馆,书卷气合着科技感向我扑面而来。盲文读物、有声读物、无障碍电影、听书机、盲用电脑……各种无障碍格式出版物和阅读辅具琳琅陈列。这里不仅为全国一千七百多万视力残疾人免费借阅、邮寄图书,更有技能培训、口述影像、棋牌等,让文化体验更多元。
在这片阅读的海洋中,我认识了一位小小的航行者,十岁的“借阅之星”李骏航。小骏航虽罹患视神经胶质瘤,视力微弱,却对阅读怀有蓬勃的热情。自一年级起,他便开始学习盲文,一个学期后就能熟练摸读和书写。去年一年,他就读了八十多本书。阅读启示小骏航发掘自己的天赋,学习了手风琴和葫芦丝,还加入了学校的合唱团。在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上,他的声音和身影成为圣火采集、开幕式演出现场的一道动人风景。
然而,盲人阅读之路并非一片坦途。以前,盲文书稀缺,加之许多后天失明的人无法摸读盲文,要想读书就得求人,让亲友帮着读,自己听。这得看亲友有没有时间、愿不愿意读。如此既不方便,也消减了阅读的乐趣。好在,直到读屏软件出现,克服了盲文纸质读物制作周期长、容易变形、造价昂贵等缺点,还鼓励更多的盲人学用电脑,与信息时代同步。但是,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配备电脑。一个小巧便携、内存大、功能多、价格便宜的设备,成了迫切的需求。
智能听书机应运而生,价格仅为电脑的十分之一。听书机将“语音合成”技术应用在这个更被需要的领域中。阅读时,盲人可根据语音导航,设置逐字、逐句或逐段读,并按个人喜好选择发音人、语速、语调等风格。研发人员将心比心,特意增加了收音机、定时闹钟、文件管理等功能,协助他们应对生活中的诸多不便。
手机,这个我们每天都会用到的现代通信工具,也没有落下阅读障碍者。无障碍应用软件,帮助盲人畅读海量电子书,更及时获取最新的信息、最前沿的文献。
周南是我所在盲文期刊的忠实读者,也是一位新作者。他曾因为视力障碍而失去了上高中、考大学的机会,只能学习针灸按摩。但他仍然渴求知识:“以前只能摸盲文,现在有了电子阅读,读什么书都可以,想读就读!”编辑他的稿件时,我能感受到他丰富的阅读积累,以及字里行间的精气神儿。
正如张海迪所言:“一本书就像一棵树,种在心灵的土地上,即使经历岁月风雨,生命的绿叶也永不凋零……”在全民阅读时代,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便捷的服务,让阅读障碍者也能够分享阅读的喜悦。我们要做的,正是点亮更多人的“心灯”,让阅读的光芒普照每一个角落。
作者: